金融学上有所谓的“72法则”(或“70法则”),用作估计将投资倍增或减半所需的时间,反映的是复利效应。
上面公式中最后一行计算t的公式中,等式右边分子分母同乘以100,就能近似得到“70法则”的结论。我来举个例子,这样可以让你有更直观的印象,
如果要估计投资翻倍所需时间:
- 假设现在你手头有100万,复息年利率9%,利用“72法则”,将72除以9(增长率),得8,即需约8年时间,投资金额滚存至200万(资金翻倍),而准确需时为8.0432年。
如果要估计货币的购买力减半所需时间:
- 假设现在你手头有100万,年通货膨胀率5%,利用“70法则”,将70除以5(增长率),得14,即大约14年后你原来的100万购买力减半。
法则本身是个经验值,可以为你的投资决策做一个参考。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复利公式来指导你的生活?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我,而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冒出若干个其他的问题,譬如:
在个人成长这件事上,做什么事是可以让投资翻倍的?
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还得从复利公式的两个变量——时间和利率着手。即公式:
FV = PV * (1+r)^t
如果你无法改变利率,那就在时间上下功夫,花足够长的时间去做那件帮助你成长的事。如果你觉得没有足够的时间,那就尽最大可能提高利率,做那些事半功倍的事。
要说花足够长的时间持之以恒去做同一件事,然后静待开花结果,这事儿好理解。可要说做一件事就能收获两种以上的效果,这样的事儿生活中真有吗?
还真有,并且被我找到了,比如说学Python。学编程这件事,不但能提高个人成长的利率,还能帮助你拉长生命的相对长度。
首先,编程语言大都是计算机能识别的英语,并且需要阅读原版教程,同时上各种开源网站寻求帮助。因此,在学习编程的同时,也是在提高你的英文阅读水平和单词量。
其次,编程很注重逻辑的严密性,比如说“for循环”,“if条件语句”,各种逻辑关系的嵌套能够帮你梳理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基于以上两点,做一件事你收获的是三倍的成长(为了方便理解),从这个角度想,你学编程对你个人成长产生的收益率是不是已经高出编程本身好几倍?这是不是具有加速成长的效果?
另外,用编程解决问题更能突显节约时间的优势。用30行代码获取上万条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事可以在你睡觉的时候交给计算机去做,这种变向让你获得更多可支配时间的方式,是不是等同于拉长了你生命的相对长度?
基于以上的这些思考,我果断地在学Python这件事上投资自己的时间,因为它符合我所追求的复利成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