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为什么我们的个体焦虑就从未间断?
我想我们应该清晰知道一个事实:从上世纪思想解放以后,当代青年的个体焦虑就从未间断。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一经发表,震撼了还未从闭塞保守的时代中清醒过来的人们,许多人如“触电”一般,激动得颤栗流泪。在1980之夏引发了全国范围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潘晓是谁?“潘晓”实际是当时两个青年黄晓菊和潘祎的名字拼合而成,“潘晓”是个思想典型人物,不是一个真人。“潘晓”只是一个符号,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代青年对爱与激情、人生的痛苦与迷惘思索与讨论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它的价值是撼动了当时被长期禁锢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体系,呼吁人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认识人生。但今天的精神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更加多元也更加丰富。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安全的社会,我们的焦虑却如影如随。
其实,焦虑的样子都是一样的,无缘无故地恐惧,莫名其妙地着急,看不清前路,摸不着方向。但我想,在那个更艰难的时代,当代青年都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又何惧怕前路迷茫,前路忐忑,前路艰难。
张颐武说过,青年时代被认为是最好的年华,然而这一阶段也常常伴随着困惑和焦虑。但这并非单个个体的遭遇,也并非一代人的专属,而是每一代的年轻人所必须经历的考验,年轻人在困惑之中求索,并走向成熟。
最后分享一下,当焦虑时,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来源知乎:Tiffany)
1. 全身心地接纳自己的这个容易焦虑的你,全身心的接纳你的焦虑情绪。有时候太强求一件事的时候,要学会意识到很多东西是你无能为力的。
2. 改变自己的思考模式。
(1)改变非黑即白思考:意识到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最好和最坏之间,有着无数的梯度,即使你爬不到最高,也不会一下掉到最低点摔死的。
(2)改变灾难化思考:当自己十分关注并害怕负面的未来的时候,告诉自己还有积极的未来可以选择的,并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未来更美好。逐次打破不现实的因果推导关系,防止自己的负面思考想多米洛牌骨一样越推越大。
(3)改变过于固定,类化和内化的解释风格。意识到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我这次失败了,并不代表我会永远都会失败;我的一次小失败,不代表我的所有失败;失败可能不是因为自己的本质,而是外在环境导致的。
3. 当压力来临,而我们很紧张时,改变对这种身体紧张的诠释:身体紧张,证明我正在准备储备能量,要迎接挑战。
4. 对改善自己的焦虑抱有希望,乐观看待自己反复的焦虑,相信自己反复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最后不再反复。
文章来源:公众号:WE我们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