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关于端午节,好么,够丰富多彩的。
南方的朋友说,感觉北方天天过节似的,过不几天就是个节日,南方的节日就少。我觉得这是经济越发达,人情味越淡的表现。
就说我的老家,自打过了年,紧接着就是正月十五,农历二月二也是节日,三月份有清明节,农历四月八在我们那也是大日子,接下来就是端午节了,往后还有六月六山神爷生日等。
单是这些南方就没有,而端午节却成了例外,赛龙舟,吃粽子,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隆重,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端午节从南方传到北方的原因,所以端午这个节日第一次感觉超过北方。
其实,在东北地区的大户人家,过端午节会杀猪宰羊,如同过年,也是很隆重的。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在我的老家山东,过端午节其实没那么讲究,在我们小的时候,会戴香包,荡秋千,缠五丝。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小时候母亲会给我们手工缝制。
我母亲手很巧,无论是缠的还是碎布缝制的,只是我们不懂欣赏,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不缝制了,也不记得母亲缝制的样式了。
荡秋千是乡下很长见的娱乐,那时拿着绳子,随便房前屋后的几棵洋槐树中间就可以做秋千,也是最简单的秋千。
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给我们缠的五色线,我们俗称五丝,意思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搓到一起的,其实不止是五种颜色。
那时母亲给我们搓的五丝是最漂亮的,我观察过我的同学的,不是颜色少就是太粗糙,都比不了我母亲给我们做的。那时不但手腕戴,脚脖也要戴。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或者小河沟里被带走,据说五丝最终是要变成蛇的,不扔掉不好,我虽然不舍的,但是也没办法。
我发现除了山东全国到处都吃大米,东北如此,西北是面跟米饭,南方更是以米为主。
我们家很少吃大米干饭,粥是一年四季不断,无论大米小米,还是玉米渣,地瓜干。
我母亲很少包粽子,我们也习以为常,谈不上馋或者不馋。
后来会在端午节这天蒸大米干饭,也不过是在里边放上枣,上边盖上粽子叶罢了。
一来母亲觉得麻烦,二来确实是不爱做这些“稀奇”的吃食,只要是母亲不常见常做的,她都叫“蹊跷食”,意思稀奇古怪的花样。
端午节正好是山东的麦熟时节,所以有时很忙,很多人愁麻烦,也懒得包粽子,我母亲就是这样。
这两年有了孙子孙女,但是天天有下村里去卖的,所以孩子们也不稀奇,母亲也是不太爱包,不过那会打电话给妻子,说是孩子们都睡了,今年家里包的粽子,我想这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小时候,我在我二大爷家玩的最多,每年我二大娘家姐姐们都会包,我也去跟着凑热闹。
那时不光用粽子包,还会去水库的芦苇荡里采大的芦苇叶子,用芦苇叶子包来的清香味也不错。
有一年我们包了一大锅,剩下的糯米红枣粽子叶还是做的大米干饭吃。我特意包了一个放了八个大蜜枣的粽子,真甜。
如今没有芦苇叶了,我们也都顾不上包粽子了,也没那种感觉了,天天吃也不稀奇了。
我听说南方人会包肉馅的,火腿馅的,鸡肉馅的,我挺好奇,却想象不出来,有机会我想尝尝。
如此看来,我的童年里其实也没有粽子,我们的端午节也挺简单。
如今端午节都说“端午安康”,毕竟本来它就是个很悲伤的纪念性质的节日,就像清明节,但是我觉得大可不必,如今当作一个快乐的节日也挺好,抛却怀念的层面,“端午节快乐”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很多传统文化太压抑,需要赋予新的内涵,需要高兴点,总之端午节快乐没什么大毛病。
今年总算吃了个粽子,还是邻居买的,真的挺不好吃的,不如吃肉喝酒,这个端午节就算过了吧。
就这样吧,我的端午节,我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