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和一个朋友聊天,偶尔谈到佛法,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次第花开》。我在樊登读书上看到了,发现樊登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也非常高,于是周四早上听了一遍,为了理解更深又到微信读书上看。作者是希阿荣博堪布,堪布是一种佛学的学位,他对社会现状也很了解,甚至对微观物理学也有很多研究,而且语言优美,读来如沐春风。我结合他的另一本书《透过佛法看世界》,做了一个思维导图,让自己能够更系统理解,也方便大家更快的了解佛的道理。
这里我采用了结构化思维,从为什么要了解佛法、什么是佛法、如何修行 这3个方面来整理。
为什么要了解佛法
正如希阿荣博堪布所说,在问“佛法能给我什么”前,先问“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一般人都有3层出发点:希望生活安稳快乐、家庭幸福、事业发达(这也叫人天乘),希望摆脱痛苦,心灵解脱(这也叫小乘)、获得圆满智慧,帮助众生(这也叫大乘)。佛法并不是要你一定要出家,也不是要你烧香拜佛,祈求平安。佛法不仅仅是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在你的愿望落空时,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教你透过不圆满、不稳定的流转的现象,感受到喜悦清净。简单一句话就是:离苦得乐。
什么是佛法
佛的要义是三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自净其意。我现在也只理解了前两个。要了解佛法,最开始就是理解“苦”,所谓众生皆苦,苦又分为三类:苦苦(就是真实的痛苦,比如受伤生病)、变苦(比如得到变为失去,爱恋变为怨恨,相聚变为离别)、形苦(内心的痛苦),然后又有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我们要理解苦就是人生的常态,即使你真的财务自由,也一样会面临这些苦。而离苦得乐的方法,要求诸于心。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不可能除尽大地上的荆棘瓦砾,但是当我们给自己的双足穿上一双舒适的好鞋子,我们的脚下便变得柔软。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也得不到安宁。
而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无常”,要理解无常就是生活,年轻的会衰老,相聚的会离散,拥有的会失去,相爱会成怨恨,这就是世界的规律,我们要接受无常,而不是留恋过去,甚至愤恨或自责,我们要学会放下。放下并不是只有拥有一切后才能放下,而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我们真正理解了世事无常的本质,才会知道如何消除恐惧与不安全感。大家要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会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所有人都一样。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著。如果没有对无常和无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得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没有安全感。我们要做的不是陷入各种负面情绪中去,而是关注当下,让内心获得宁静,用柔软的心去对人对事。
无我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甚至涉及到哲学,就好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目前还没有理解的很通透,等后面真正悟了,再和大家探讨,也欢迎大家交流指导。
佛说因果。这个我是理解的,甚至在人生经历中深切的感受过因果这一基本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其关联,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果就导出了戒恶向善的缘由,我们不论是从道德还是自身出发,广结善缘,不为恶性都是必须的。
还有轮回、空性、慈悲、智慧等,这些一个比一个更深,我现在还理解不了。可能由于小时候受了蛮多唯物主义的教育,对于轮回这个难以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概念,我一时难以信奉。但轮回的确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根基,进一步从时空角度放大了因果。
但于我而言,短短几天的学习,我明确了自己戒恶向善的道路,也开始学会真正的放下。我会继续努力创业,但同时也明白,真正的自在是心的自在:有的人居无定所的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我是一个崇尚简单的人,并不喜欢佛教一些很复杂的器物和典故,也还没有马上开悟,但我会继续学习,让内心更加平和与柔软。
如何修行
修行有四无量心:
慈(愿众生都快乐)
悲(愿众生都远离痛苦)
喜(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
舍(欣然接受一切,包容一切,没有偏见)
有六度:
布施(舍弃贪执,且不因施惠而沾沾自喜,不对结果牵肠挂肚)
持戒(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让我们远离恶因)
忍辱(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论、做反弹,能适应能接受任何情况)
精进(一辈子欢欢喜喜走在求知的路上)
禅定(舍弃散乱)
智慧(内心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
还有八正道,同时又可以归纳为三类(戒、定、慧):
学习之路还很长,我也不希求能一下子开悟,但如果能逐渐理解佛法精义,并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我也觉得很有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