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必定要去妈妈的菜地里走走,那里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各种时令蔬菜应有尽有。
这是荷兰豆花,我们那叫雪豆花,像蝴蝶兰一样美丽、娇艳。
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没文化,不识字,对于她来说,菜园就是她施展才艺的平台。种菜就如她的职业,也是她最大的乐趣。挖土、播种、施肥、浇水、修枝剪叶、搭架采摘……,每一道程序都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采取有机种植,不用任何的化肥农药,所以种出来的菜特别有菜味,香的香,甜的甜,辣的辣。每次她听到人家夸她的菜好吃,她就笑得合不拢嘴。丰收的喜悦也只有付出过辛勤劳动的人才深有体会……
母亲一生勤劳,年轻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种菜卖菜,早出晚归。现在儿女们出来工作了,日子越来越好,她却仍然不改勤劳的本色。
前几年搬到县城住以后,不像农村,有自己的地,可以种很多的菜。她就想办法,在房前屋后的院子里种菜,或是跑到郊区,在路边的荒地里,跟父亲一起披荆斩棘,开荒种菜,硬是把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块肥沃的土地,结出硕果累累。
母亲今年70了,我们考虑到她年纪大,又有腰椎间盘突出,经常腰酸腿痛的,都劝她不要种菜了,多在家里休息一下。可是母亲总是不听劝,依然每天在菜地里忙乎着。
有时我和妹妹带她去佛山、深圳小住一段时间,或是带她去旅行,她总是放不下她那些菜,怕几天不淋水,菜会干死,怕刮台风,搭的菜棚会被吹倒。我和妹妹听了,总是不以为然,觉得那多大点事啊,值得这么担忧。
去年年底,母亲因身体不适,在佛山做了手术,术后心脏不太好,我和妹妹让她在佛山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住了20来天,还未痊愈,她就吵着要回老家。怎么劝都不行。妹妹只好送她回去,并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再去种菜了,在家好好休息。她连说好好好。
有天一大早,妹妹收到她同学发过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母亲正在街上卖菜。我妹脾气火爆,一看就发飙了,直接打电话把母亲狠狠地说了一通,颇有“老妈不可教”的愤懑与无奈。
母亲小心翼翼地解释,说菜地里的菜实在太多了,满园的菜心一茬茬地猛长,一家人吃不了多少,还送了很多给亲戚朋友,剩下的就只好来卖了。不是想赚多少钱,只是希望这么好的菜能让别人吃上,再不摘就老了,烂在地里可惜了。菜是我爸摘好挑到集市上的,她只负责卖,不累。
听她这么一说,我妹也不再好说什么,只能老天保佑她身体健康,平安无事。
这次过年回家,我两姐妹几乎天天都要往菜地里跑。看到一棵棵的菜心顶着金黄的花儿,白菜紧包着嫩白的叶子,雪豆花像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芫荽香,生菜绿……,还有地梗上开得正艳的野菊花、蒲公英,心情无比愉悦。
摘菜时手指掐着菜心,轻轻一折,“咔嚓”一声脆响,一棵青翠欲滴的红菜苔便握在了手里,不一会就摘了满满的一筐,内心的那种欢喜和满足笔墨无法形容。
那一刻忽然理解了母亲对菜园的依恋。这些年来,种菜对于母亲而言,早已成了她的生活习惯,成了她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对这些菜,就像对孩子那样充满了爱、牵挂和寄托。作为儿女,我们只看到了她种菜的辛苦和劳累,可是她的快乐我们了解多少?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当我们不在她那一个位置,就体会不了她真实的心境。因此我们不能过于主观地去猜测别人的想法,或擅自为别人安排什么。严重一点说,我们没有权利认为别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即便是子女对于父母也是如此。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说起什么叫孝顺。在我看来孝顺就是对父母好,让他们衣食无忧,不要让他们劳累,不要让他们操心,有空的话多陪陪他们,能走的话多带他们出去旅游。结果我朋友说:“你那不叫真正的孝顺,孝顺孝顺,更重要的是顺,多顺着他们点,想法也好,习惯也好,只要他们开心,不要让他们刻意的去改变。这个年纪了,很多思维、习惯都根生固蒂了,要改变不容易,只要不太过,好好地顺着他们,让他们的日子过成他们习惯的那种舒坦。”我听了,深有感触。
想想关于母亲的生活方式,如果按“坐在家里休息、出来城市居住、旅游、种菜”四个选择题,我和妹妹肯定选前三题,而母亲肯定选最后一题,无关乎对错,只是习惯不同而已。
而这种习惯,只要不太过,我们就好好地顺着老人家吧,再也不要像以前那样抱怨母亲只知道种菜,而不坐在家里好好休息了。不过,为了她的身体健康,我会定期带她体检,给她买些营养补充食品,让她的身体能得到更大程度的修复。
新的一年,祝愿母亲身体健康,日子就像这满园的雪豆花一样,灿烂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