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读者看到的文章《“赌”出的骨气》,42岁才开始学认字的王秀云经过十来年不懈的努力如愿成为(乡土)女作家。这让人震撼不已。更让人吃惊的是如此成就竟然源于她与当年叛逆的儿子的赌约:“如果你小子能考上清华,那我就放下锄头去当作家!”没想到这赌约竟成就了母子二人,且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成绩倒数的儿子考上大学之后又读了清华研究生)。看完真得很佩服这位母亲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她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对知识的敬畏,求知欲的强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我仔细看了两遍,除了自身的坚持外,找到了王秀云成功的其它具体原因。
第一因为前些年(42岁前)她的丈夫给她念过不少书,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学素养。虽不识字,但耳濡目染,得到了文学的熏陶。这让不识字的王秀云有了文学的语感。这也为她以后读书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王秀云丈夫和儿子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亲情的支持是王秀云不竭的动力。在她初学字时尤为困难,而丈夫和儿子都是她的老师。她经常和儿子一起熬夜学习,这种家庭氛围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第三识字之后王秀云啃中外名著,看了大量书后,她尝试写作。当然这都离不了她丈夫始终如一的支持和帮助。文中说她通过阅读赵树理、陈忠实、卢梭、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家的著作,王秀云渐渐掌握了叙事技巧,以及比技巧更重要的“用真实打动人心”的写作理念。因为王秀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她有了文学积淀后利用自身环境,从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中获取灵感。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乡村作品,很多小说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作品《一旦水》还获得了全国文学大奖赛优秀奖。
总结以上原因,作为写作爱好者可以借鉴她的经验。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经典作品,多读好书,吸取精华,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同时多观察多思考,自己的经历以及别人的经验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多练笔,找到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只要对这份热爱保持初始的热情,坚持耕耘,必有收获。就像76岁才开始绘画的摩西奶奶100岁时所写的那样:如人人都可以说话一样,人人也都可以选择绘画这种认知及表达世界的方式,不喜欢绘画的人,可以选择写作、歌唱或是舞蹈等,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寻找到你心甘情愿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愿意终生喜爱并坚持的事业。最后以摩西奶奶《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一句话做结尾: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