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学生,浓眉大眼,眼睛里生来就带着一股清泉般明丽的光芒。名字里带着“明”字,人如其名,活着真是明白的明。父母工作繁忙,几乎没有太多时间来监督他的学习,照顾他的生活,剩下的,基本都是爷爷或者姑姑接送他上学、去课外班、去课后班。常理说,从小没有经常督促管教的孩子,自律性大多很差,不懂礼节,说话莽撞,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也会比较强,常常是不想学,根本就不开学习这扇门,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愿面对上学的日子。可他不是这样,只要是常规要求的事情,他都认真面对。
学习?那就仔细听!
不明白?那就自己想想!
要不去问老师吧?老师总也不在教学楼里!
还有什么办法呢?那就接着想想!一天不会,可能三四天就明白了!
大概就是这平常心,使他的性格具备超乎年龄的沉稳。学了两年软笔书法,字体非常流畅,笔锋遒劲有力,有股浓浓的书生风范。语文成绩自然就有优势。英语说得也很好,小小年纪初中语法也非常精通,既然知识传递给他了,他就会认真接受,总是仔细揣摩,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他也顺着这股劲,努力往上走。不用告诉他学习是好是坏,他已经从中收获了。
优秀会让他减少“危机”,逐渐也就不太在意功课的完成时间。他本来是可以在家每天完成作业的,偏偏他有个多多少少爱小磨蹭的缺点。他姑姑提前跟我敲了个警钟:孩子性情是乖巧的,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认真,学习上没有太大难以攻克的障碍,觉得磨蹭磨蹭也无所谓,可能刚来课后班会让你头疼。见多了不爱写作业学习差的磨蹭孩子,我并没有太紧张。
明来的第一天很乖巧,不多话,写作业也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和认真,免不了我的习惯性嘱咐:没把握的题目要在草纸上工整书写,不会的题目要写好思路,复习生字要多动笔……这些条条框框的学习技巧他也照做了,所以我非常满意,觉得他很明事理。到了吃饭时间,别的孩子们都匆匆洗手吃饭,明却似乎不太着急,洗了三分钟的双手,慢悠悠地端着饭盘,细嚼慢咽地坐下开吃。大多数人去添第一次饭的时候,他不怎么着急,等别的孩子第二次添饭都吃完了,他才吃完第一次打的饭,再去的时候已经没有饭可添了,他只好回到座位上,当时他看了一眼窗外,夜色降临了。他微微抖了一下肩膀,回到座位抓紧写作业了。未等到姑姑来接,他已经所有作业都改完写好了。次日我问他,为什么昨天吃饭那么慢,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老师,因为在家吃饭不会有人规定你多久吃完,也不太可能所有饭都被吃光,我就觉得溜号吃饭也没事。因为吃得太慢,所以也没打上饭,也就没吃饱。我微微点点头:那你作业写得也很快,也没有磨蹭啊,你姑姑说你有时候会写到十一点,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抓抓头:因为没有着急和害怕的理由。天一黑,那就应该回家了。我想如果我写得太晚,就没有公车了,我怕我和姑姑回不到家,所以,我就不敢磨蹭了。
是啊,在家能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早了晚了都是家里,但是,在外面可就不一样了。
我不禁想,儿时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不要磨蹭,磨蹭不好。可是孩子大多都觉得磨蹭没有什么大不了。明这一下子就知道了磨蹭吃饭会饿肚子,磨蹭写作业也会赶不上公车,磨蹭不是个好事情。这比家长告诉我“磨蹭不好”要管用多了,因为生活已经告诉我了,这两件事磨蹭是代价是什么。我感受到了这个滋味,我才真正学习到了,这样的行为是要吃亏的。
婷是我遇到的最爱主动看书的学生。她会自己选择看的书的类型,然后就如同吸饮料那样拼命吸收书本里面的知识,想法大胆,非常有主见。她从不觉得过分地提出问题会让对方不堪或者难以接受,很喜欢在公共场合说出她认为别人完成的不周的地方。在班级又是大队委,追捧的人多,心高气傲,颐气指使已经是习惯得意的事情了。学校老师和父母虽然宠爱,还是会指出她这个有点过分的毛病,但是她不以为然,总觉得权利在自己手里,注意和尊重就是多余。
导火索是一次晚会。在场有指导老师排演,孩子们只需按照要求唱歌跳舞就可以了。婷突然对自己旁边的同学很不满,指指点点地批评那个男孩,认为他动作僵硬,表情木讷,声音也不够圆润嘹亮。她带着她的小官腔,一边示范一边告诫那个男孩,该怎么表演才能生动完美。谁知那个男孩冷冷地看他一眼,带着几句冰冰的话语:你是老师吗?如果你不是,那就轮不到你管我怎么演,看我不爽的话,你还能有本事让我不演吗?
这下如同一桶冷水从头到脚,性格高傲的婷突然大哭起来。在抽泣中断断续续地说:我真没想到居然有人敢这么和我说话,我也从未想到过,我的热情和主动能让人这么讨厌我。
是啊,骄傲高高在上的人,有时候意识不到自己越界了。可能我们从书中看到武侠行侠仗义,路见不平还得一声吼,可是说得过了,说得人家烦了,可能就要检讨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是不是错了。这种“意识”,更是真实的课本外的学习了。看多少遍鸡汤文记不住,听别人劝诫记不住,可是发生的活例子,足矣让我们了解了。多次了解,多次经历,可能答案都是千奇百怪,感受大相径庭的,小孩子的世界如此,大人的世界何尝不是他们的放大版本?书本教育我们的,我们亲身教育自己的,都在告诉我们,在活着的人生里, 学习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