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敢担当使命,以“地球守护者”的姿态,守护好每一寸土地,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坚持“拔一毛动全身”的战略思路,统筹推进土地保护总体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关键。从“储粮于地、技术于地”的粮食安全战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科学布局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空间优化……土地始终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党员干部要以“拔一根毛动全身”的战略眼光,立足全局,着眼长远,谋划土地保护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土地保护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一局博弈”,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发展边界,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避免“摊大饼”式无序扩张;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党政保护耕地共同责任,完善“田长制”等责任制,用“长牙”等硬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粒子化”;同时,要始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理念,积极探索“换笼换鸟”、“亩产英雄”等创新机制,从现有资源中求空间,从集约中求效益,真正释放有限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
运用“力求广大,力求细致”的辩证思维,因地制宜地扩大土地利用效益。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从肥沃辽阔的东北平原黑土,到南方丘陵的“棕榈田”;从西北沙漠生态脆弱地区到东部沿海高需求土地地区……土地保护和利用必须坚持分门别类的政策。既要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又要清醒认识到人均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现实挑战,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广大党员干部在土地保护实践中,要以“力争更好,力求卓越”的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当地土地资源的“底线”和“短板”。在耕地集中地区,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土壤增肥等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在生态敏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进退化土地恢复治理,构筑牢固的生态屏障;在城市化进程中,探索“城市更新”和“立体发展”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借鉴“亩产效益评价”等改革试点成果,将科学理念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特色之路。
凭借“坚守不放弃”的顽强毅力,我们早就能够克服土地管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