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刷头条时无意中看到了格非先生关于碎片化时间的论述,其中有一句印象颇为深刻,他讲到:过去我们想吃一颗白菜,需要自己将菜种埋进土里,给它浇水、施肥,看它生根、发芽,直到长成一颗青翠的白菜。白菜成熟的时候也是人们收获成就感的时候,但现在由于社会分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科技进步让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过去完成一项任务可能只需要一个人,但现在即使是很简单的事情也会有很多人参与进来。我们常说社会就像一部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颗螺丝钉。
富士康流水线上操作工每天只重复手头上的几个动作或几个零件,虽然他参与到了类似Iphone这样的商品的制作过程中,但他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喜悦;长城上的每一块砖都是当年被征调的劳工亲手砌上的,但在面对巍峨的长城时他们恐怕也生不出多少喜悦之情。
单个的人看不见整件事的意义。
这就是社会精细化分工所带来的影响,回到现在,有多少上班族们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上班、下班、打卡签到,社会分工割裂了我们的时空。玩玩手机、刷刷微博微信,一天很快就过去了。那么这一天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最近“碎片化阅读”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表面上看碎片化阅读似乎是一件好事,把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但我觉得这会让我的心态变得浮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常一个“刷”字来形容在使用微博、微信以及像头条这样的软件。
刷,让我联想到声音上的动词。“一辆车唰的一下从我身旁窜了过去”;“唰的一下人影就没了”……如此种种,总是会和“快”联系起来。“刷”还有“大量”的感觉,最近在看运营方面的书时了解到有人统计过,普通人看完100条微博需要多久呢?答案是只要1分钟,平均停留在1条微博上的时间不到1秒钟。
如此快速的阅读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恐怕除了打发时间这一解释外再难寻出其他的意义。快则意味着浅显,指望通过这么短的时间来学习只怕是不太现实。须知知识是体系化的,长时间的浅阅读无异于空中楼阁。
上大学的时候我喜欢去图书馆,选上一本好书便可以坐上一下午。不敢说书中的真义尽皆了解,但可以很快的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遨游于书中。不过在移动阅读兴起之后,这种体验我也很久没有进入了,因为心态变得浮躁,书自然也就看不下去了。即使装模作样的坐了一会,自己也欺骗不了自己。
有一段时间迷恋刷头条、知乎、微信,一天下来脑袋浑浑噩噩,根本不知道自己看了些什么东西。别人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看了也仅仅是看了。除了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外,我真不知道我收获了什么,大约最宝贵的就是这样的教训吧。
不是说这些APP不好,而是能把握住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漫无目的的闲逛只会白白的消磨掉自己有限的精力。
所以我现代制定了计划,在包里放了书,上了地铁就低头看书,尽量让自己进入阅读的状态,减少玩手机的频率。写字的计划也排上日程,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不先战胜自己,又谈何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