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歧视必得付代价”。一般人认为,歧视别人就是欺负别人,被歧视就是被欺负,歧视是一种单向的行为。
第一位对这种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加里·贝克尔( Garys Becker ),他在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中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价。
他的老师就是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的弥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第一次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心里面也不高兴,因为弗里德曼是个犹太人,以前也受过别人的歧视。你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付代价,好像有点替歧视别人的人辩护的意思,但是弗里德曼很快就转变了思路。
歧视的起源:
1.兴趣爱好不同
2.信息不对称
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房间里面,忽然跳出一只老虎,你会怎么做?你会赶紧跑!因为老虎会吃人。如果我跟你说:“先别跑,这只老虎不一样,它不吃人。”你会怎么说?你会说:“我怎么知道它吃不吃人,我还是先跑为上。”
我说:“你这是歧视,你是以对一般老虎的印象来判断这只具体的老虎,你应该多花一点时间了解这只老虎。”你会说:“我了解不起,时间太紧,风险太高。”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经常以偏概全做判断,那是不得已,因为信息费用很高。以偏概全作判断当然会发生错误。但是跟他要付出的成本相比,还是值得的。
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
经常有人说,东北人怎么样、南方人怎么样、北京人怎么样、上海人怎么样、美国人怎么样、日本人怎么样。这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这种视角是一种歧视。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做比较省事。
但我们不能够忽视,当你以偏概全的时候,就要为之付出代价。比方说,马云早年到处找人投资,如果你是个投资者,不喜欢他的长相,没把钱投给他,那你现在可能后悔极了。做出错误的歧视,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顺着这个思路去想,我们会明白,歧视造成的后果越严重,我们就越有积极性去减少歧视。如果歧视带来的后果不太严重,我们可能随随便便就歧视别人。
我现在就在付出代价,我讨厌所有人,我内心很难受,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必须让我自己能够和这个环境相处,减少自己的歧视。我歧视太多事情了,导致我的代价太大了。大到讨厌所有人。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另外一个是德克萨斯州的偏远小镇。这两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歧视更严重?当然是偏远的小镇歧视更严重。
因为在那里,歧视别人不会有多大损失,而在纽约这样的地方,如果你要进行歧视的话,自己就得蒙受巨大损失。有时候,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心胸宽广,人们不歧视别人的心态,是在竞争当中慢慢学习而得的。
我会和朋友一起歧视学校院长,但到我真正去和他谈的时候,我肯定是放下歧视,控制情绪的去聊。就像我编辑那段投诉的话,我会不让自己显的有情绪。因为这种放下歧视的行为有利于我们。
不同行业,歧视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我是个同性恋者,如果我想在身上刻很多文身,想在鼻子上面加一个鼻环,还想梳一个小辫子,那么,我是在一个国营企业里面受到压力更大,还是在一个私营企业里面受到压力更大?
显然,我在私营企业里受到的压力会小得多。因为在激烈竞争的私营企业里,人们更看重的是我的工作能力,而不会太在乎我在其他方面的偏好。
所以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数派的避风港。
如果你是一个少数派,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上面,卫生习惯上面,还是在性别取向上面,甚至是在政治观点上面,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唯利是图的、只想多挣钱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
人们的歧视行为,是在选总统的时候更严重,还是在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
选总统的时候我们会很挑剔,因为他离我们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付出的代价就眼前来看是极其小的,所以我们会更多的进行歧视,希望找一个自己满意的。
而伴侣却是常伴我们左右的,我们要在伴侣的时候歧视,自己的代价更高,可能找不到,可能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所以我们会减少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