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
“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文中的触动来自感性,而提问则来自理性,感性在前,理性在后,这背后的原理就是通过捕捉潜意识发出的信号进行感知。
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如果有个“灵魂伴侣”一直在监控你,你就能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过程中跳出来,告诉自己:“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还是先忍一下,等做完重要的事情再说;停下来,先想清楚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做那些容易但不重要的事;再过几年回头看,现在的烦恼不值一提,与其消耗自己,不如把情绪收起来,干点有用的事……”
反馈是这个世界的进化机制。
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
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我们每次行动遇阻时都会一筹莫展,但只要细想就能发现,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其根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这个问题太大、太模糊。所以,你只要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肯定:速成是不可能的。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你可以试着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向别人清晰地陈述,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明明心里想得挺明白,讲的时候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如果再让你把知道的东西写下来呢?你可能会觉得根本无从下笔。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 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每日反思。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知识、一个道理、一件事情说清楚,让外行人也能听懂,那么这些知识、道理、事情十有八九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经常输出的人往往成长得很快,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自己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却经常忽视头脑中冒出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珍贵的,放过了它们,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
认知闭合需求: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我和这个世界之间隔着的是身体的感觉。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你想让精力保持高位,就要学会主动停下来,这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关键点。
或许你并没有意识到,每天早上醒来,我们都会收到一份礼物——纯净的注意力。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
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一旦有了热情,你就会自带“要事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
同样的道理摆在面前,有的人觉得那是鸡汤,没什么用,而有的人却觉得那是干货,好用得不得了。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我们每一次的观察、表达和行动,都只能影响这个多维世界中的一个维度。
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笔或键盘都能帮你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更多维度。
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
仅仅改变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境况就变得完全不同,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神奇之处。
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动机转移)
为自己的成长而写、为众人的需求而写、为长远的价值而写、为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写。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我们大多数人都低估了类比(比喻)的作用。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恰恰是学习的本质(李笑来在写作时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大量使用类比,除了类比和排比,尽量不使用任何修辞)。
不要害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
如果一直被外界的安排牵着走,即便每天过得很“充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任何人遇到问题都可以将反思作为药引,只要写下来复盘,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