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的最后关头,项羽被困垓下,在四面楚歌中带着仅余的八百多名骑兵突围,一路斩将夺旗,跑到乌江岸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二十多人。
面对渡船,项羽如果坐船回到江东,江东幅员千里,人口几十万,回到江东还足以称王,可能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但是众所周知,项羽没有上船。
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到垓下被围、乌江自刎的末路英雄,项羽身上巨大的命运落差极具戏剧性和悲剧感染力。
于是项羽也是怀古诗词里的热点人物,历朝历代许多人都对项羽议论纷纷。
乌江边上,项羽是自刎对?还是应该过河重来呢?
▼
这一段历史让后人反复写诗吟咏,唐朝的杜牧写了《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觉得应该渡江,胜败是兵家常事,不应该计较一时一地的胜败得失,创业最需要的就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杜牧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杜牧是唐朝人,当时的唐朝因为安史之乱已经变得不大稳固了,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朝廷的每一次反抗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非常自负的杜牧,借着项羽的事表达撸起袖子接着干的想法。
项羽这一仗虽然败得很惨,但还远没到把老本输光的地步,只要保持赌局不散,永远都还有翻盘的机会。
▼
而宋朝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讲出了相反的意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正因为不肯渡江,有这种铮铮铁骨在,才成为了令人尊重的人杰和鬼雄。如果他渡了江,那就不再值得尊重了。
而李清照写诗的背景是什么呢?
那是北宋和南宋之交,金兵南下,宋朝君臣仓皇南渡,李清照在这个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宋朝君臣跑路和项羽宁死不过江东顿时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北宋王安石也有一首《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对杜牧的诗做了一次翻案,认为江东子弟疲于征战,已经不愿意再为项羽卖命了。
王安石是改革家,这个说法似乎要务实的多。本来一手好牌,却被打的稀烂,你不能指望重开一局,一手烂牌你能再打好。
但问题又在于,人总是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牌没打好,当事人只会觉得是个意外,很少会怀疑自己牌技不行的。
▼
但凡怀古诗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往往有三个特点:
要么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印记,或者是极具戏剧冲突的命运转折,还有就是某种精神象征。
没有人会凭空怀古,几乎一切怀古都是为了伤今。这些人物就成为诗人借古抒怀、寄托情感的绝佳载体。
项羽代表着什么呢?
用《让子弹飞》里的话来说,你是要跪着挣钱呢?还是要站着受穷呢?
你是愿意做一个高贵的失败者呢?还是做一个不要脸的成功人士呢?
楚汉相争,项羽的对手是刘邦,如果换做是刘邦在乌江边上,刘邦会怎么干?
刘邦肯定是要渡江的。为了船跑的快一点,刘邦肯定还会把船上的其他人踢进江里。
这种事刘邦是真的做过,他在逃命的时候为了给车子减重,三番五次把亲生的一对小儿女推到车下,是驾车的人看不惯,又三番五次停下车把小孩子抱上来。
▼
如果把刘邦和项羽的个人性格来做对比,我们就会觉得,刘邦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毫无底线,而项羽则显得有底线有英雄气概的多。
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就会变成:目的和手段哪个更重要?
刘邦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当皇帝打下一片江山,为此他不管手段,老爹被抓住他要不投降就给顿成肉羹,刘邦说的是分我一杯羹。
对比起目的明确不择手段的刘邦来,项羽则是拘泥于手段,目的不甚明确,鸿门宴上拘泥于手段,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背负着国仇家恨,颠覆秦朝对他来说既是创业,也是复仇。
两个目标有时候会发生冲突,怎样才是正确的抉择往往说不清楚,也往往会顾此失彼。
复仇是为了“义”,创业是为了“利”,到底应该重义轻利还是应该重利轻义?
▼
项羽和刘邦的不同抉择,今天依然适用。所谓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战争的时候似乎不用拘泥手段。
可是还有一句话是商场如战场,那推而广之,情场大概也可以如战场,一切竞争似乎都可以如战场。
那么,假如你是一个生意人,做生意时,你会选择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吗?
当你发现竞标需给甲方回扣(合法但灰色),你是当刘邦签单养团队,还是学项羽摔门保清高?
假如一边是利益,一边是道德,你会选择哪一边呢?
如果你的底线是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如果法律和你认同的公序良俗发生了冲突,又哪个优先呢?
或者说我们崇拜项羽的气节,却在现实中常常选择刘邦的手段,那么项羽的气节和刘邦的手段可以兼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