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岁开始写一点也不晚

文/麓青芜  文责自负

年龄从不是“新开始”的障碍,只有胆怯和怀疑才是一切开始的阻碍。

初升朝阳可以光芒万丈,落日余晖也能光彩夺目!

想在四十多岁开始新梦想的启航,有何不可!

作为同龄人,我们心怀相同梦想,于不惑之年,战战兢兢的开启新一页篇章可否?

让我们共同开始学习、练习写作,开启这个梦想吧?!

今日谈的是写作,但不论写作还是从事世间万事,年龄因素或许会增加困难,但都不是难以攀援的绝壁;对于写作,在年龄方面,反而具备与其它领域不同的优势,年龄愈长则更加拥有利于写作的财富——人生经历。

对于此时开始写作,我们所缺的是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信心!

四十多岁开始写作与同龄作家、更年轻作家相比,时间上是有些晚了;但与我们整个人生相比,并不晚!我们仍有许多时间耕耘写作,仍有属于我们的收获季节。

今时不同往日,生活条件改善,人的寿命已经大大延长,并且仍在持续改善延长。如今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之时,为何不大胆一点,去奋力一搏,去勇敢实现我们的梦想呢?

例数大器晚成者比比皆是,文坛老骥众星纷纭。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就是在我们这个年龄时,在连续遭受挫折情况下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创业的。华为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任正非缔造它的勇气。

正如他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所言:“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才创立华为的。”

他本人以及华为都是逆境中崛起的英雄,我们无法感受他的压力,但是他的勇气可以传递给我们一股力量。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此时拼搏一下呢?

像任正非一样人到中年、老年,又从零开始创业的商业明星还有许多。

“烟草大王”褚时健,71 岁保外就医时,身无分文,却毫不胆怯的包地种植橙子,晚年再创业,打造成功了中国高端水果“褚橙”这个品牌;50 余岁的关玉香退休旅游之际发现商机,依然放弃安适的退休生活,勇敢的驰骋于商海之中,用 30 年时间打造了著名的上市公司;还有 70 岁“总裁奶奶”刘明明的跨界创业,56 岁张忠谋创立台积电的成功等等。

这些人的身上都有共同的特点:不服老、不服输、敢于在逆境中挑战人生、敢于从零开始打拼。这些特点融成了一股力量,值得你我学习,能够触动你我敢于向困难做出挑战。

正如王阳明所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世上轻易能成功的事也是容易失败的事,真正的成功哪个不得经历磨难。四十多岁再开始写作不容易,但只要有了勇气和信心,其它的事都不是事。

类似大器晚成者岂止商业领域,古今中外的各行各业都不曾缺少他们的身影。

著名的摩西奶奶于 76 岁高龄时,因病无法劳作,在女儿建议下用画画打发时间,却从零基础开始成为了闻名遐迩的画家,80 岁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古生物研究界的女神”—— 张弥曼,43 岁跨界成为古生物研究工作者,47 岁成为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一名“大龄博士”,后来研究成果推翻“欧美起源说”,震惊全球古生物界。2018 年,82 岁的她获得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全球最高规格的女性科技奖项),是首位获此奖的中国科学家。

在他们的身上,你会感受到一种炽烈的光芒,在它的照耀下,会有神奇的魔力辐射到我们的身体里,能激发起我们努力拼搏的动力。

在文学写作领域,这样值得我们学习的作家又怎么会没有?

姜淑梅:60 岁学写字,75 岁出书,从 “文盲农妇”成为“作家奶奶”。她出版的《苦菜花,甜菜花》《长脖子女人》等 5 本书,总销量超百万册,成为各大文学奖项的 “常客”,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纪录片,成为 “终身学习” 的国民榜样。

湖北襄阳的 “育儿嫂” 范雨素,2017 年 44 岁时因《我是范雨素》爆红。她初中辍学,在北京打工,2014 年 41 岁时却在皮村文学小组的学习中重新点燃写作梦想。2023 年,51 岁的她出版长篇小说《久别重逢》,令人惊叹。

莫华杰小学毕业的打工人,直到 41 岁才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世界微尘里》。他白天在工厂工作,夜晚在铁皮房背娃写作,历时十年完成这部以东莞工厂为背景的作品,斩获首届漓江文学奖。2021 年,他的第二部长篇《春潮》聚焦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奋斗史,被评价为 “用生命写成的时代史诗”。

王十月初中毕业后,做过丝网印刷工、搬运工等三十多种工作,40 岁时凭借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得鲁迅文学奖。他的作品如《无碑》《收脚印的人》以打工群体为叙事核心,被评论界称为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疼痛记录”。

王新立,高中毕业后务农,40 岁后才开始创作,最终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他白天扛锄头、扶犁铧,夜晚在煤油灯下写作,创作出如《荷花塘畔的足迹》《远逝的乡韵》等作品。2017 年,他被河南省文联推荐至鲁迅文学院进修,同年出版的《亲近你,汝南》获驻马店市政府文学艺术成果奖。

陈年喜,29 岁外出打工,做了十六年矿道爆破工,43 岁因《炸裂志》一诗成名。他的散文集《一地霜白》记录了矿工群体的生死悲欢,被《人民日报》评价为 “用生命写就的底层史诗”。

发现没有,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早期文化基础好的,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的,没有一个是没经历过苦难的,没有一个是年轻时写作成功的。他们仍然都能在写作上有大片收获,凭什么?

凭的是不向命运低头,凭的是对写作的炙热的喜爱,凭的是丰富的人生底蕴。面对写作他们都具有文化弱势,但他们又都在生活里集聚起了富有的能量,把自己的经历变成了写作的优势。

正如李修文在创作所谈:“中年写作不是妥协,而是带着伤痕与觉悟重新出发。

领略到了这里,对于写作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可担心的?放下一切顾虑吧,人生不就是在不断的尝试和突破吗!

四十多岁才开始写作,我们有我们的优势,人生阅历的沉淀与思索,是突破自我的底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