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白开水,一把木凳子,一本《读者》,一个安静的角落、一整天闷在自习室的时光,几乎构成了高中作文学习的全部图景。
一本《读者》零售价3块钱,约等于当时全天的生活费,这对于我这个本来生活费就不充裕的读者来说,价格还是有点贵。但是,谁叫我喜欢读书,喜欢《读者》呢!既然买了,就不放过每一字,从封皮到封底、包括广告都一字不落,即使这样,也觉得读起来特别香甜,意犹未尽。
《读者》激发灵感,你总能从中收到启发;《读者》解答困惑,你总能从中找到一个出口,心灵的或者人生的,她总不会辜负你半天的饥肠辘辘;《读者》让人坚强,你总会从中找到坚持到底的力量;《读者》让不羁的心懂得脚踏实地,她让你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读者》是亲密的朋友,她总会接纳你,只要你愿意向她敞开心扉。
然而,自从上了大学开始,我与《读者》的感情便因种种原因被尘封,可是没有想起不等于忘记,在我心底,她仍是最亲密的朋友!
再次老友重逢已时隔8年之久。
有一天心情格外烦躁不安,一个人在街上漫无目的瞎逛,突然就有了想看看《读者》的冲动,又刚好走到保亭旁边,一问,还真有,随即买了一本2017年4月上刊。
书一到手,就像老朋友重逢一样迫不及待的看看封面,在反过来看看封底,然后翻看卷首语和目录。还是那种清香的味道,还是那种沉稳风格,除了她身价涨到6块之外,似乎一切还是原来那么亲切。
回到家,冲忙洗过手,冲了一杯速溶咖啡,换上一身宽松的衣服,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开始与老朋友谈心。我尽最大努力敞开心扉,平静心情,一字一句的仔细品读,但是可能是时间间隔太久了,彼此陌生了,一时无法找到心灵的共鸣点。亦或是她嫌我因电话铃响而中断与她交流,或不小心将瓜子皮掉到了她的身上,反正我总是无法向她道述我的故事,她似乎也对我不怎么感冒。最终,我将她置于书架,不欢而散。
以后的日子里,我曾多次试图与她谈心,但都以失败告终。是我太功利了,亦或者是我太急切了、太自以为是了,总归是我们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流长,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童心逐渐被封藏,初心慢慢被迷惑,职业化的人们被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潮促使着更注重速食的当下而不是积蓄而勃发而细水长流。我们也很难对关注心灵、关注品质、关注哲艺、关注礼乐等非人间烟火的食粮——诸如《读者》、《心灵鸡汤》产生共鸣。
庞杂的阅读资料容易让人无从选择,也很容易转移人的视线。但是,人总归要回归到心灵的本真,当抛开一切世俗和芜杂的事物,我们才更容易发现真实的自己。
都德说:“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所以,我打算请《读者》继续和我做朋友,希望能和她友谊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