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BBC出纪的录片,在1964年,选出14个7岁的孩子,每隔7年跟拍他们的现状,一直跟拍到56岁。其中有上层贵族,金融中产,有利物浦警察,教师家庭的孩子,有伦敦东区工人的孩子,还有单亲住在儿童之家的孩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精简的3集,一个是网易公开课的8集。推荐看后者,因为脉络更清晰)。
整个片子看完,印象最深的是尼尔,约翰;最欣赏的是尼尔,皮特,查理。这一篇文章先讲尼尔和皮特。
之所以对尼尔印象深,是因为他7岁的样子。
说话带笑,反应快,思维活跃,导演提出来的问题都被他抢答完,坐在旁边的皮特几乎没有插嘴的机会。
导演问他对于有色人种的看法,别家娃的答案,要么是歧视,要么是不应该歧视,
尼尔答:“就像那些颜色像妖怪的人,你想象他们是紫色的,有红色的眼睛,黄色的脚”。色彩斑斓的想象力,对颜色的敏感度堪比幼年张爱玲。细腻的感受力,加上他含笑灵动的大眼睛,神采飞扬的神情,宛若一个小天使。这个时期,是他的巅峰。
而佩服他,则是因为虽然他选择了不稳定的生活,过的也很凄惨,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家庭,穿的破破烂烂,蹉跎了一辈子,但是他始终都在坚持,试图想摸索一条自己的路,追寻自由,注重精神世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21岁后的人生,波诡云谲:没考上牛津,去了阿伯丁大学,也算是名校,比不上牛津而已,上了一学期就退学,做建筑工人,流浪汉,42岁又跑去做伦敦议员)。
他的好基友皮特提到过,父母对尼尔的学业要求较高。14岁的采访中,尼尔一再提到竞争,说好多孩子比自己成绩好。
之前的他,快乐,富有灵气,自带光芒;此时的他,遇到强有力的对手,有点乱阵脚。他眼神里开始有犹豫的东西,身上的灵气消失了很多,瞬间苍老了许多。
没有考上牛津,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在阿伯丁大学成绩很好,10个良,4个A。可是他退学了,去建筑工地打零工(2016年times100所英国大学排名,阿伯丁大学排名44,皮特考上的伦敦大学学院排名第10,而安德鲁的二儿子上的硕士学校圣安德鲁斯大学排名第5,查理的杜伦大学排名前5)。
后来他提到,精神紧张导致精神出问题,加上没有考上牛津的打击,他决定退学。从此他的人生改道。35岁时候还是流浪汉,一路放任自己的无助,像个迷路的孩子,或者浮萍更贴切,任命运蹂躏。
我们可以把责任归结在他父母身上,是他们,扼杀了一个天才;我们也可以警醒,对自己的孩子,不能要求太严格。逼迫,并不会使所有的孩子成才。像尼尔这样的孩子,给予更多的自由和引导,让他发挥自身的天赋,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尼尔本身,把责任推给父母没有任何用。他必须要自己去面对人生里出现的障碍。
上中学的时候,我身边也不乏这样昙花一现的学霸,莫名其妙就沉入谷底,一蹶不振,泯然众人矣。
他们通常都有一些特征,比如天分高,悟性好,父母以及周围人对他的期许高,因而他对自己期许也高。然而,一旦出现挫折,比如发现自己并不如周围人评价的那么聪明,周围人有更厉害的时候,他们倾向于一蹶不振,容易受打击。
这种性格,在尼尔14岁谈及学校里激烈的竞争时,若有所失的神情中就可以窥出端倪。不过归结到性格,有点宿命论,没有借鉴价值。不如深究下原因。
28岁的采访中,再一次谈到退学原因,他说,
大多数人都是机械地工作,赚钱,周末看个电视,度假,放松,新的一周再重新开始重复。这种生活终将会带来毁灭。
我不喜欢泡酒吧,可能别人觉得是工作后的放松,在我看来很多人说的都是废话。我宁可自己待在一边想文学。
我着急想逃离机械的生活,想要自由,可是我现在没有事情可以做。
对于他看透重复性工作的无聊,追求精神世界有所作为这些做法,我赞同,也同意他“学校不会教你人生的问题,这些要去社会上历练”的观点,但这并不代表蠢到以卵击石,干泥瓦匠,各种打零工。如果他能够上完大学,凭借文凭找工作,根本没有必要受这些屈辱。
文凭是敲门砖,对他的自信也有帮助。自信需要一个个小的成功,来支撑。个人如果没有通过做一件件成功的事情作为激励,没有通过这种良性循环积累起来的实力做支撑,只能在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烂泥潭里越陷越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再去考虑人生价值的实现,自由等精神层面的问题,反而更容易实现。他恰恰不想靠文凭,想用自己的方式摸索一条生存的路。其实,如果以出世的态度,像释伽牟尼那样,去求真理,未尝不可。
偏偏他又有野心,想从政,迷恋俗世的标准。同时又觉得自己不适合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这话听起来就像是,我什么好处都想要,就是不想努力。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更重要的是,他想要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之间是矛盾的,入世的目标,出世的手段。想从政,有现成的榜样——约翰,可以像他学习,积极进取,规划好每一步,以尼尔的天分,他完全可以做到(虽然最后约翰也没有成为政府官员,但作为皇家诉讼官,身边一堆政要环绕,夫人还是保加利亚前大使的女儿,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很接近目标了)。
他说自己尝试过,脑子里也考虑过很多工作,比如去剧院,做导演,写作,在旅行社打扫卫生,做饭……他甚至还会说法语。
仿佛抱着一堆财宝,仍然会饿死的人一样。为什么不动脑子,打磨其中一个才能,换成钱养活自己呢?任何一个,只要他坚持,以他的天分,都可以做出来名堂。
做一个事情,方法可以经常变,目标不能变。任何一条路,只要不是不归路,你坚持久了,自然就能成为正确的。
我们来看下各行业的大牛是怎么成为大牛的?一般情况下,下决心做一件事情,需要很久;入门也需要一段时间;入门后需要通过漫长的努力和积累,挺过提升期后,才能成为行业的翘楚。
很少人能挺到最后,上升到行业翘楚,所以,翘楚的收入很高。坚持做自己喜欢的,钱自然会来找你。喜欢,自然会自律,会努力坚持;坚持努力,才能成为行业大牛;成了大牛,钱离你还会远吗?
很多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天天啥不干,坐着迷茫,坐着愁钱,愁出路。也只能妄想中彩票,天上掉馅饼。
尼尔就是例子。他尝试了很多工种,也想了很多可能性,但没有任何一个做到了专注、持之以恒,依靠兴趣去克服遇到的障碍。持之以恒,迎难而上,原来真的是一种很难具有的能力,需要后天有意识地努力习得。
而且,他追求有趣,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等想法,在不能养活自己,实现自立的时候,全部都是空中楼阁。
其实,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我的优点是能够坚持,缺点是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
导演问道他21岁和7岁为什么差别那么大,他回答:“可能有考牛津失利的因素。我现在还在努力克服。七岁的时候,我对周围非常着迷,那个时候是满足的,快乐的。我没有克服足够的障碍,让自己变得坚强”。
知道,却不去行动,等于不知道。
说完尼尔,我们再来说下皮特。他俩其实很多地方都有很强的对比性。他和尼尔都来自利物浦,两人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同学,好基友。
皮特的父亲是监狱警察。七岁时候,在神采飞扬,反应巨快的尼尔的村托下,他显得寡言,毫无特色。但是56up封面的脸庞是皮特的。不知道导演出于什么考虑。
长大以后的皮特,依旧话少,不过言谈里多了些深度。28岁他找到了女朋友,导演问他,打算何时生孩子。
他答道:“我们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步入正轨前,生孩子是束缚”。他说的束缚,并不是仅仅靠有钱就能解决。因为56岁,他提到:“父母的陪伴对孩子非常重要。在孩子眼里,你愿意花时间你陪他,是最大的安全感以及自信的来源。你这样做,孩子会明白,自己值得你花时间去陪伴”。
皮特小时候的梦想和尼尔一样,都是宇航员。如果不成,就跟他爸爸一样做个警察。跟尼尔一样,他们都觉得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不一定要上大学。这和沙发贵公子三人组是不同的观念,贵公子们的目标都非常清晰,要么剑桥,要么牛津,甚至专业都很确定。
皮特后来上了伦敦大学历史系,和贵公子三人组里的查理一个专业。而本片中,就人生广度,自我价值实现的方面来说,最值得欣赏的皮特和查理(一个后来做乐队,一个做BBC制片人),居然都是历史系毕业的,值得玩味。
21岁的尼尔很普通。但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我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东西,证明我来过”。当时导演问他最开心的时刻,他第一个说的是足球球员进球,其次就是自己在乐队里表演。
28岁的他,成了教师,在镜头前面,抨击政府,抨击社会对教师的不重视,引起轩然大波,随后他就退出了节目。这个节目录制过程中,退出过节目的还有约翰,最彻底的是查理,21岁后,就再也没来过。
56岁,他回归了。时光把他打磨成了一枚老帅哥。成立了乐队,还获得大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实现了年轻时留下足迹的愿望。节目背景音乐放的他的歌,洗涤心灵般潺潺流淌而来,直击心灵。
他的路子,可以这样总结。和尼尔一样,他们都发现了自己不喜欢目前从事的行当。尼尔不喜欢按部就班地上大学,毕业去工作,所以他逃离,到社会中历练,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路;皮特发现自己不喜欢做老师,所以就辞去工作,去考公务员。
他俩的区别就是,发现了不喜欢的东西,但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更进一步,知道了喜欢什么之后,做出的选择。
尼尔的选择是发现不喜欢的东西,目标还不清晰的时候,就跑到严酷的社会中历练,即使后来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疲于奔命,被严酷的生活,压垮了诗意,没有条件坚持到底,最终被命运玩弄,才气被消磨殆尽。
而皮特的选择是做公务员,业余玩音乐。玩好了,哪怕是不喜欢的纪录片,也可以带着推广自己音乐的目标,硬着头皮来拍。目标清晰,曲线救国,为了目标,可以忍受一些不喜欢的东西。
就像片中逆袭屌丝的代表——美国教授尼克回答导演“你想做什么?”的问题时所说的:“那得看我是不是够优秀,有没有能力做我想做的事情”。
你喜欢的东西,很多时候,需要去保护她。世上很多有趣的,打心眼里喜欢的东西,都不是功利的,都是无用的。在最开始都很难挣到钱,需要一个别的技能,去养活她。她需要你殚精竭虑,山一程水一程地去努力,路,才会柳暗花明地显露出来。
比如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时候,还是个专利局的职员;卡夫卡一辈子都是保险公司职员;村上春树在成名前靠开酒吧谋生,在成名两年后才转让掉酒吧;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是海关公务员;《欢乐颂》的作者阿耐是企业高管;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都是晚上写的,他白天要上班。
这就是尼尔和皮特命运不同的原因所在。虽然尼尔最后在片子里另外一个同龄人布鲁斯的帮助下,重新出发,去从政。看56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状态不甚满意。事实上也不值得满意。
去居民家里拉票的时候,他瑟缩在破旧的衣服里,缩手缩脚,不敢看居民的眼睛,一眼就能看出他没底气。个人觉得他其实更适合做作家,因为他的话很多能直击人心,他本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自省力。
不过,就像释伽牟尼做佛陀之前是个王子一样,只有入世,搞清楚了权利,欲望,人性,社会的规律之类,自己经历过了,明白了,心如明镜,不惹尘埃,才能真正做到出世。所以他去搞政治,实现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
唯独希望他即使失败了,也不要再妄自菲薄。世上很多事情,需要努力去做,收成只能看天。
21岁,做建筑工人时期,导演问他,什么是幸福?他答道:“早上醒来,觉得今天是有价值的一天”。情况糟糕到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力量,这种绝望,在这一句话里传达得淋漓尽致。他说过很多类似的话,因为真实,因为发自肺腑,因为充满自省,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再比如,导演问28岁的他,有没有觉得自己的人生荒废了?他答道:“是的。但是现在状态比以前好。即使所有的事情都跟我作对时,我也不会绝望。我现在有自己特殊的困难,需要自己去解决。其实其他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我理解为怎么样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他提到自己每天都在写作,导演问他,这岂不是很美妙的天赋?
他答道到:“是的,但是不应该是别人不懂,我一个人自嗨”。神情中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苦涩。镜头上是他在台灯下面,孤独地用谍战片里常见的那种老式打字机写作。
如果,他能够像他的朋友皮特那样,头脑清晰些,目标明确些,多些执行力,多些韧性,耐心,能够不好高骛远,不一味去求飘渺的自由,不一味去追求生命的轻灵;而是脚踏实地;如果他能够把自己的经历,都化为能量,去写文章,去给予更多相同摸索的人以共鸣,力量,指引,我觉得他的一辈子不逊色与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