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
她有着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有我们意想不到
的名言警句。
母亲所有的话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句
“心有多宽,福有多大。”
母亲的半生,写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1母亲的识字
母亲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
母亲小的时候几乎没有上过学,唯一上过的
一年级也是在还没有学完汉语拼音就结束
了。
母亲现在认识的字最初是通过看天气预报认
识的。再后来是通过看电视剧,通过电视剧
的剧名认识的。再后来是通过看电视剧里面
人物对话,屏幕下面的字幕认识的。
母亲用微信已经有三四年了,现在视频聊天
是最拿手的。其次是看我们发给她的小视
频,或者是家庭群里的小视频。
偶尔也会在朋友圈里点赞。或者在亲宝
贝里面看弟弟上传的他的两个多月大的孩子
的各种各样的小视频。
2母亲的出嫁
母亲是在27岁的年龄嫁给我父亲的。
在父亲母亲的那个年代,已然是大龄。
我的姥姥原本是希望母亲的三哥娶完媳妇再
让母亲出嫁的,最后也没有等到。母亲的三
哥是在母亲出嫁的第四年结婚的。
母亲和父亲是母亲的外公介绍,相亲认识的。
母亲的外公和我的父亲是在同一个村子里。
母亲的外公觉得父亲这个小伙子人不错。
母亲说去相亲的时候,父亲刚刚从建筑队高
架上下来。用母亲的话说,看着就让人心疼,
回家都没有人做个热乎的饭吃。父亲在六岁
的时候就没有了他的父亲和母亲。母亲自从
嫁给了父亲,从我记事起无论父亲什么时候
回家,一日三餐。总会给他做热乎乎的饭菜。
父亲说母亲出嫁那天到的时候过了中午十二
点了,他们一阵担心,母亲那时候还是地排
车出嫁的。
3母亲与父亲的吵架
母亲与父亲是一生,虽然也互相批评,但是
一般母亲真的生气啦,父亲就会让步。父亲
真的生气啦,母亲就会让步。
母亲与父亲唯一一次比较正式的吵架是在我
还没有上一年的时候,天刚刚蒙蒙亮,路上
是白茫茫的雾,七八家之外就看不到人影。
妈妈带着我走在路上。走到大约距离我们家
七八家远的样子的时候。我问母亲,我们去
哪里。母亲说,去你姥姥家。我问母亲,我们什
么时候回来。母亲说,我们不回来了。我问母
亲,那我上学怎么办。母亲说,在你姥姥家上
学。我和母亲说,我还没有拿书包呢,姨姨给
我准备的上一年级的新书包,我还没有拿。
母亲说,你快去拿。我在这里等着你。
回到家,去床头柜子上拿新书包的时候,吵
醒了父亲。父亲问我拿书包干嘛?我说要去
姥姥家上学。爸爸一听,问我母亲呢?我说在
路上等着我。爸爸说,你在家里等着,不
去你姥姥家上学了,在家里上。不一会儿,父
亲和母亲回来了,母亲依然
不开心,还是要走。父亲说,孩子这么大了,
干什么人家笑话,母亲就没在往外走。
这是我记忆中的父亲和母亲的唯一一次吵
架。
父亲说母亲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母亲会长
寿。你母亲知足。
4母亲的房子
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家里是三间土屋。
当我和弟弟妹妹出生后我们依然是在三间土
屋的房子里。后院父亲和母亲盖了四间水泥
砖墙的瓦屋,是给叔叔结婚准备的。后来叔
叔结婚后一两年的光景,婶子走了。再后来,
在弟弟一两岁光景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翻盖
了我们的土屋,建了两层楼的小院。
在我的记忆中,姥姥一直在我们家,姥姥是
一个特别干净利索的小老太太。话不多,生
气的时候脾气很大,但是仅仅限于在梦中。
现实生活中,姥姥一次也没有冲我们发过脾
气。
每到暑假,姨弟姨妹,三舅家的弟弟都会到
我们家,我们一起在楼顶上看月亮,数星星,
猜谜语,唱着那个年代的新鸳鸯蝴蝶梦。
母亲对我们所有的小孩都一视同仁。记得我
初一的时候,舅舅家的哥哥和姑姑家的姐
姐,上学住在我们家。姐姐和我住一间屋子。
哥哥单独住一间屋子。哥哥和姐姐备考,有
时候中午不回家吃饭的时候,母亲就让我给
哥哥姐姐送去。
直到现在姑姑家的姐姐和妈妈关系还是很
好。
后来叔叔再次相亲,女方同意结婚得唯一条
件就是要把我们的两层楼给他们。母亲爽快
的同意了。小孩的我们却不同意了,一是舍h
不得墙上自己画的画,而是不愿意从两层楼
的大房子板到后面四间瓦房里面,虽然它也
是曾经的好房子。
最后搬的时候母亲同意我们带着自己画的贴
在墙上的画,我们不知道的是,墙壁还是要
再刮瓷的,我们宝贝的画,终究是要扯掉的。
于是,我们一家五口还有姥姥一起住进了后
面四间瓦屋里。
母亲说以前三间土屋都可以,现在瓦房不比
以前的土屋好。
父亲在世的时候,说的母亲最多的一句话就
是母亲知足,知足常乐,母亲会高寿。
后来过了几年以后,父亲又把后面的瓦房重
新盖成了两层楼的小院。
5母亲的理念
父亲是一个好胜心和好强心比较强的人,或
许与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于我们却是很
大的压力。如果你考了班级第一名,父亲会
说你是你们班的第一名,有什么用,两个班
级比起来,你在你们班第一名,到了别的班
可能是十几名或者倒数了,如果你考了两个
班的第一名,父亲会说你不是全校第一名。
如果你考了全校的第一名,父亲说全镇那么
多,你不是全镇的第一名,即使你考了全镇
的第一名,父亲会说,你不是全国的。
父亲总是压力般的不断期望。考不到第一的
时候,父亲会说,连第一都不是,能有什么
用。母亲总会说,每次都是你家孩子第一,别
人家的孩子怎么办,别人家的孩子也要考第
一的,你也得让别人家的孩子考一次啊。
我们总是在父亲的压力和母亲的包容里获得
喘息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