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分享了一个短视频给我,视频内容仅仅是几个留学生一起朗诵了小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就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都有自己的步伐。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行走在自己的时区里,也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人生节奏,不被社会洪流裹挟着走,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
首先是需要有足够的自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所在,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不想要做什么,这种自知会给予一种确信,一种面对诸多诱惑说“不”的勇气。
其次是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在面对社会评价、世俗偏见的时候坚定自己的选择,敢于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我是在博三的这一年逐渐懂得这些的。经历了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居家,转眼开学的时候我就是博三的老师姐了,博二这一年的一些计划,一些试错机会好像被平白偷走了,我在还没有足够经验和本领的时候被冠以了“中高年级学生”的名头,新进组的师弟问这问那,我却无法给出合适的解答。这种“名不副实”的焦虑困扰了我很长的时间。
为了定心,也是因为从那时候开始考虑职业发展中除科研之外的一些可能,我加入了学校职协的讲师团,在业余担任一位从事职业规划相关的朋友的助教,开始接触一些与自我认知相关的系统方法。也在这时候读了一些书,比如《被讨厌的勇气》、《舍:做减法的勇气》、《向上生长》、《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瓦尔登湖》等。的确是心境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这些书里我都在学习与思考着如何建立自我轴的问题。特别是《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这本偏生物学专业相关的书,让我在某一瞬间重拾了科研的初心,有了对当下所做的事情、所需要完成的试炼的一些使命感与顿悟。
我不感激这段时间的迷茫,这份迷茫差点使我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我也记得深陷绝望深渊之时以泪洗面与看不见希望的暗无天日。但我感激那个时候努力寻求破解之道的自己,我在情绪的低谷中观察自己情绪的流转,试图与之和平共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并期待着有朝一日从这种绝望之中爬出来以后不要再重蹈覆辙了。我在现状的不完美里寻找着森林里的另一条路,迂回曲折地给未来铺路。
当时身边不少同龄人面临着求职,我也帮还在访学交换的同门师兄提交了一些招聘材料,以终为始地洞见了一些找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投递了一些活动或实习的招募,并且更新了自己的简历。
那些成功的经历让我建立了一些自信,科研上的无所建树并不会把我的能力抹杀,我有在活动策划、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经验,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细腻与长期思考带来的洞见给予我在看待事物上的开放态度,这些是我的优势。那些石沉大海或失败的经历也不会打击我的信心,有的事情不是我能力不足,只是刚好不匹配或者没有“被看见”罢了。好在我还有时间,直博的选择虽然有些退无可退,人需要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直博是在大四未谙世事、不知科研为何物之时做出的选择,不能说是草率,只能说是没有料想得到前路的诸多险阻罢了,既然在当时做选择的十字路口已经是最优解,那就意味着即使时间倒流,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那就不用后悔也不必责怪过去的自己,重要的是如何向前。
与自己和解之后,我发现要对抗的外部环境依旧“险恶”。最主要就是与“主流”评价体系之间的对抗。现有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在于过度强调了功利的目标并因为僧多肉少而导致了愈演愈烈的内卷。同龄的孩子况且有不同的成长速度,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会早那么几年,在自然条件下的一些差异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怎么到了人为条件下就一刀切地用一些标准来衡量了呢。比如早年间毕业要求中对于论文数和修业年限的规定,比如对于第一学历的看重等等。
这种泛化的社会评价是在制造螺丝钉,而非培养人才,忽视了人的更多可能性。虽说由于人口众多,制定合理公平的选拔制度具有难度,且如果过于主观的评价会带来徇私舞弊的空间,但是终究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规则是为人服务的。我们知道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贴标签”,但怎么面对一些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标签,大家就变得视若无睹了呢,比如211/985/双一流之类的划分。规则、法律制定出来主要是填坑的过程,有规则之处就有漏洞。有的规则是为了弥补公平性之间的差异,比如贫困使得培养人才、获得教育的难度增加,所以通过少数民族加分、强军计划等定向招生方式,比如为了女孩获得同样权益的春蕾计划,但规则一旦制定出来就难以保证原有的初衷了。这几天因为全国防疫形势加重,各地纷纷加严了管控,我校因为过于谨小慎微、无法兼顾公平的一些政策规定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里姑且按下不表),我想说的是,我们在思考某人某事是否适用于某一评价体系的时候,可以往后退一步,去看看这个规则制定的初衷,不要让死板的规矩限制了活生生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各自的成长速度,作为自己我们要多多叩问己心,问问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是怎样的人,想过上怎样的生活。外部环境纵使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只要做到坚守本心,就有了保持定力和不被定义的勇气。然后同样作为对他者而言社会评价的一员,我们要带着换位思考的共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用自己所不齿的这类泛化评价去反戈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