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头条首发https://m.toutiao.com/is/ih8DE1A/ 真正的大格局:常点头,多低头,莫回头 - 今日头条
席慕蓉曾述说中年人的心情如此:它是一种既纷繁复杂又朴素单纯,既哀伤悲凉又快乐欢喜,既无奈无助又无怨无悔的心情。然而,中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和人情冷暖的领悟,他们变得更加通达和圆融。他们不再轻易指责差异之处,不再一味争辩矛盾之时,也不再执着于过去的事情。在生活中,面对烦心之事,他们能够从容面对,不再感到心灰意冷。中年人最好的处世原则,莫过于经常点头、懂得低头、不回首。
01常点头是涵养
周国平曾经智慧地指出:“到了一定的年纪,总要学会与周遭的一切和平相处。”这句话深刻地启示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而如何与他们和平相处,成为自己和允许他人成为他们自己,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常点头的心态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策略。想象一下,当我们面对一个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时,如果我们选择保持开放的心态,虽然我们不一定赞同对方的观点,但我们可以表示理解和尊重。这样做既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也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从容地解决问题,建立起真诚的友谊。
有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即将踏入社会,他的父亲在他离开之前深情地嘱咐他:“与人交往,要多倾听,少言辞,常示以赞同。”这句简洁的话语,蕴含着父亲经过岁月沉淀和生活洗礼的宝贵经验。年轻时,父亲是个好争辩的人。工作中,只要与同事意见有分歧,他总是急不可耐地为了争个高下而与对方争吵不休。生活中,无论和谁意见相左,他总是迅速地否定对方。有一次,他与一个工作伙伴因为对同一项目的意见产生分歧,结果争执不下,甚至动了手。他由此失去了工作,接下来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事后,他深感懊悔。
如果当时没有如此固执己见的话,其实也不会有任何损失,然而遗憾的是,没有这个假设。经历了许多挫折,引来了诸多祸患之后,他渐渐领悟到,许多时候争辩毫无意义,因为生活并非只有非黑即白,一味追求胜负、对错,最终不仅得罪了他人,还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完全是自找麻烦。因此,到达半坡之后,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处处以理争斗。即便遇到不满意的事情,不认同的话语,也不再执着于坚持己见。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格言说道: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这句话教导我们,在年轻时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尽量保持沉默;而到了中年以后,我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与他人争辩的欲望,必要时要懂得控制自己的嘴巴,多加点头表示认同,这才是明智之举。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争论和争执。但是,如果我们随随便便地反驳,轻易地争辩,不仅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还有可能陷入无尽的争吵之中。这时,我们应该懂得分辨事情的重要性,以及是否值得去争论。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我们应该选择不理、不争、不辩,这样才能避免冲突,减少怨恨的积累。
02能低头是格局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那些执着于自己观点的人。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家庭生活中,都可能遇到这样的人。争辩的过程中,很少有人真正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我们会情绪激动,语气激烈,甚至会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这样的争辩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伤害彼此的感情。退让并不等于认输,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意味着我们愿意放下自己的固执,去理解对方的观点。退让也可以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智者退让三分,争论成败皆自然。”在争辩中,没有真正的赢家,而在退让中,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最近重新观看了电视剧《裸婚时代》,发现当初备受瞩目的好男人刘易阳,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他最大的问题在于死要面子。刘易阳有了孩子之后,他的岳母考虑到他们家里的房子太小,无法容纳全家人,因此提议暂时搬到女方家中居住,以过渡一段时间。然而,刘易阳无法摆脱自尊心的束缚,坚决不同意这个提议。在刘易阳失业后,他的岳母费尽心思为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告诉他可以先接受这份工作,待以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再做调整。然而,刘易阳无法放下自己的面子,始终不愿意去他岳母推荐的单位工作。即便此时家境已经贫困至极,甚至买不起孩子的奶粉,他仍然拒绝低头。最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不仅未能获得他想要的体面,反而给自己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成熟的稻穗,总会本能地低下头,这是自然之道,更是生命的智慧。因为宇宙万物,过于挺拔则易折断。强行仰起头,执着地挺直腰杆,结果必然如同折断腰杆的稻穗一般,干瘪地躺在泥巴中,等待腐烂的命运。微笑着低下头,并非软弱的妥协,而是一种聪慧,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敢于低头,意味着战胜了内心的傲慢和不必要的自负。合时地低头,是为了深思熟虑,是为了迎接更好的自我,展现自己的气度,提升境界,发挥智慧。因此,真正聪明的人能够把握生活的格局,更能够及时地低下头。
亦舒指出:“面子是一个人最难舍弃的,却又是最无用的东西。如果你过于关注它,它只会变得更为沉重,阻碍你的前进。”过分注重面子只会限制自己,增加负担。越是不将面子看作重要的人,越容易过上幸福的生活。到了中年之后,应该放下面子,适时屈膝,委曲求全。这不是越来越没有成就,而是越来越有智慧。
03不回头是智慧
作家李筱懿曾在一段视频里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往事不幸,她总耿耿于怀:竭诚对待一个朋友,可对方却丝毫不理解;全身心地投入一项工作,但结果不尽人意;废寝忘食地准备一场演讲,最后弄砸还出了丑。李筱懿每每想到这些,特别不甘心。总是想着,假如能够回到过去,该怎么样做才能扳回这一局。无意之间,就把很多时间用在后悔和懊恼当中。后来,她才渐渐明白,人生就像日历,过去了就撕掉了一页。执着于过去,很难获得新生。我们应该学会释怀,珍惜当下,才能真正拥有新的开始。
人到中年,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变得更加艰巨。就像伏尔泰所说的那样:“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不是那些遥远的目标和困难造成疲惫,而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和问题暗中蚕食着我们的耐力和动力。回忆起我们的往事,就像鞋子里的沙,慢慢地积累起来。这些往事中可能包括工作上的失误,人际关系的矛盾,家庭的琐事等等。它们看似微小,却在我们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舒适和前行。
心理学家巴塞尔·范德考克曾经分享了一个关于来访者大卫的故事。年轻时,大卫在一家游泳池当救生员。有一天,他在执勤时,发现一群青少年在泳池里喝酒打闹。考虑到游泳池禁止顾客饮酒,大卫上前制止。然而,这群孩子不仅没有听从他的警告,反而开始攻击他。在混乱中,一个男孩用碎酒瓶刺伤了大卫的左眼,导致他的左眼永久失明。从那以后的30年里,大卫几乎每天都会回想起这次不幸的经历。
他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画面、声音以及内心的想法。更糟糕的是,这段不愉快的经历让他变得像一个失控的怪物,常常暴躁易怒,时不时对孩子动手,甚至时常对妻子发火,导致生活一片混乱。范德考克深有感慨地说:“让大卫生活失衡的不是他被刺瞎的左眼,而是他对过去经历的不断回忆。”这话确实如此。无论好坏,过去发生的事情如果久久不能释怀,就会不断折磨自己。当人到了中年,经历了许多事情,如果将每件事都放在心里,不断回头看,只会被过去所束缚。应该放下昨天的伤痛,忘记过去的不幸,全力以赴地把握现在,才能让生活变得明朗起来,达到新的境界。
中年以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过去,或许有一段失败的婚姻,或者是职业道路上的挫折,亦或是一些个人选择带来的后悔。但正如《纵横四海》所言:“有些事一旦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走了之。”回首往事,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柔肠百转之中,为过去的种种自怨自艾,为旧事的不甘而怨天尤人。然而,这样做并没有任何益处,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将过去的种种困扰抛在脑后,大步向前。
人生总有很多事情,年轻时我们是无法理解的。年轻时,我们以为只有仰望远方,才能获得理想的生活。然而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的大半后,我们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们渐渐认识到,常常点头赞同,多低头思索,并且不回头,才是最明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