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占卜性质的典籍,内容精深玄奥,富有哲理。书中既对天道规律进行了描述,又对地道法则和人道规律加以阐释,其主题乃天地变易与发展。其中的“通变”之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被后世许多文论家借喻作为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继承与发展的命题。其中还记载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如阴阳之美、天地之美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习惯,为中国设计美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周易》中的“—”与“- -”符号,称作阳爻与阴爻。《周易·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著,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炎,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一”与“--”重叠组合而成《易》褂,所以,周易的卦均是以阴爻和阳爻为基础进行演绎的。每一卦中自初至上交的排列组合,表征着阳交和阴交的特定内在关系。下交紧靠上交叫“承”,上交高凌下交叫“乘”,六交之间逐炎相连并列为“比”。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如果为一阴一阳,则为“应”。
虽然乾卦只有阳交,坤卦只有阴交,但两卦都是“父母卦”,作为一个整体,阴阳俱备,化生万物。在卦序上,周易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每一组卦的两卦之关系不是卦画相互颠倒就是卦画完全相反,阴与阳的协调是易卦的基础,阴与阳的和谐是易卦的精髓。
《周易》的卦辞意象特征,十分具有意象之美,拥有着千百年来不同的解读,不同环境不同的象征意义。从意象看《易经》的思想体系,乾卦有美,坤卦也有美。坤为阴,为柔,故可称坤,美为阴柔之美。所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指坤地深厚,载负万物,与天合德,恩泽无量。坤之美,是一种宽厚博大的母性之美。而乾之美,显然就是天之美,象征天的光明和阳刚。意象之美,在随后的文学著作中,得到了尽情的体现,《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些语句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意象解读,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之美,这也是《周易》魅力的所在。
《周易》认为大和是生命之美的最高表现,万物和人都具有“各从其类”的差异性,即具有不同的性命,只要万物和人的由天地赋予的本性和生命得到合理的发展,那么这种差异性会使世界达到最高的和谐,即《系辞下传》所讲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大和之美不只以生命和谐的发展为美,而且以各不相同的个体生命都能共同和谐发展为美,以整个自然和人类全体生命的兴旺发达为美,从生命的个体到社会的整体的共同发展。“天地之美”将美与天地相联系,认为“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从天地化生万物及其变化角度来讲“天地之美”,并认为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同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之间有相通的关系,进而肯定美同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及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之间,也有一种内在的依赖关系,是《周易》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周易》中说含章可贞。意为拥有美丽的文采而不显露,意志坚定。修饰而不张扬,是含蓄美的体现。此外,文饰之美,在贲卦中亦有体现。贲卦是第二十二卦,《说文解字》指出:贲,饰也,从贝、卉声。可以得见,贲是卉和贝两个字的组合,本意具有装饰的意味。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良上)。本卦下卦为离,离为火,上卦为良,良为山。山下有火,一片艳红,花木相映,锦绣如文。
“卦义辞”揭示了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丰富思想,甚而涉及对绘画、雕饰之美的阐述,贲卦中阐述事物文饰可以更美,文饰的最高境界则是朴素与自然,这表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展示了由淡到浓再到淡,由质到文再到质的变化过程,这正是贲卦对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