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以书与吴江结缘(简庐日记20180426)

昨天加了王慧骐老师微信好友,晚上八点多,看到他的留言。其时,我正在电脑上整理抄录范烟桥的《南社琐记》。

王老师写道,建林先生好!前不久读到你在正翔语微信平台上所发大作《父亲与树》,印象极好,当即留言。并表达了想和你一见的愿望。先生在吴江生活吧?那是一个好地方,出人出诗文的好地方。羡慕你的文采和学养,有了这条通道,今后希望多多指教。

我回复:我在吴江。我写得不好,请老师多指教。您与苏州,吴江都很熟,好像来过吴江。王老师说,早些年常来吴江,为工作上的事。我有个好朋友叫吕锦华,你一定知道吧?可惜她现在不在了。但吴江还会来的。我告诉他,认识吕锦华老师,但联系不多。我把吕锦华老师去世后,我写的两篇纪念文字转给了他。他说,应姑苏晚报之约,他当时也写了文章。王老师先把一篇题为《以书结缘的吴江诸友》的长文发给我,是最近应《桃源》杂志之约写的。他与吴江,不仅熟悉,而且有很多好友,如吕锦华、俞前、陈志强、阿庆等,还有一位当年的吴江小诗人张吴越。王老师为吴江的朋友编过书,还在他主编的杂志上编发过文章。这篇长文的最后一节,他写道:


和吴江的朋友因书而结缘的,还真能开出一批名单来,诸如原吴江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老局长俞荣华,原人事局副局长后做过吴江市文联主席的俞前,市文化馆从事地方音乐研究的秦怡东老师,当时在人武部任职的沈泾潜和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李阿华,在黎里南社纪念馆供职的周春华,等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江在我的心里,始终是一种温文尔雅,谦和美好的形象。前面说到的这些朋友,同我的接触或深或浅,相互间的了解也或多或少,但同属于一方水土的特质在每个人的身上又都是相似或相近的,他们友好,善良,真诚,淳朴,为人处事不事张扬,又特别善解人意,这其实正是一块土地一个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我因此喜欢吴江,愿意同吴江人交朋友。

与王老师断断续续聊到十二点多,他说,吴江好人多,愿和吴江人交朋友。这不,又多了你一个!一定找机会碰头。

今天早晨,王老师又把他写于2014年的《她的歌会在天堂唱响——哭别挚友吕锦华》发给我。

连续读了王慧骐老师的几篇文章,能够感受到,他与吴江,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从他的文字里看出,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作家。印象较深的,是他和吕锦华老师的友谊,还有与阿庆的交往,都是很使人感动的。他在文中写道:

我跟阿庆可谓一见如故。阿庆的率真与坦诚,在我们第一次(1996年)相遇时,我便有所领略。那个冬日的晚上,阿庆用产自山东的泰山特曲款待我和几位朋友。酒是用小坛子装的,一人面前搁了一坛。阿庆虽生于美丽的汾湖之滨,但其性格之豪放身形之魁梧,却更像一条北方汉子。从那以后我们便有了书来信往,阿庆有得意的作品出手,总忘不了给我寄一些来分享。记得由我任主编的《东方明星》杂志曾集中推过由阿庆领衔的一组吴江作者的作品。

吴江的朋友,吴江的作者,应该感谢王慧骐老师。也因为文字,使我与王老师相遇相识。期待在芦墟,或者黎里,在老街的某一家小酒店里,一杯吴宫老酒,一碟花生米,听王老师讲他与文学的故事,他与吴江文友的那些过往,我想,这样的黄昏或午后,将是很快乐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