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日记:为什么有些书你读不懂?
事件:阅读《精进2》
感悟: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拿到一本好书(尤其是牛人推荐),里面所有的字你都认识,但你感觉读起来很吃力,好像没有读懂。
我近期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我特别喜欢的作家采铜出新书了——《精进2》,因着第一本《精进》带给我思维巨大的冲击,买第二本的时候,我自然开始预想看完之后一定能再次进阶。所以,当我发现自己看不懂的时候,我得承认,一定不是作者的问题,一定是我理解能力不及。这让我想起过往我买过多少的好书,才翻了不到一章,我就匆匆地得出结论“可能是我阅读深度还不够”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而这次,我不甘心!我坚信这一定是本好书,我真的太想读懂了!我怎么会读不懂呢?我究竟为什么读不懂?采铜写这二本书仅仅是相隔了3年的时间,第一本我还看得懂并深深地受益,仅仅是3年后他的写作深度就已经远远超过我的理解范围了吗?他为什么能如此快速进阶呢?
不行!我真就不信了!死我也得死个明白!我决定硬着头皮啃我也要啃完!能看懂多少是多少!大不了多看几遍,实在看不懂,我至少得知道我跟作者的差距在哪里!
大概看到一半,我就有了答案:
首先,作者的每个结论都是经过严格缜密的推理得来,关键在于,这个起点拉得非常长!
举个例子,同样是想证明右脑的记忆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你会如何做呢?有些人可能无从下手,知道这个结论就好啦,干嘛非得弄清楚为什么。另外一些人可能会想办法了解大脑的结构。那采铜是怎么思考的呢?在我看来,他可能会从人类进化(假如人是猴子变的)的角度,脑部是如何一步步发育至今,每个阶段又有了哪些的特点……
这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很多人今天要做个三年、五年规划尚且不易,哪怕是年初对这一年做了计划,年末再来看的时候,也会发现这一年基本完全没有按照预期的去行动。
所以,思维的长度不一样!
其次,作者剖析问题时所采用的案例覆盖领域极广、领悟极深。
作者本身是心理学背景,他所举的案例覆盖经济学、生态学、烹饪、甚至传统手工艺等等,你看他的书几乎捕捉不到他是属于哪个领域,覆盖极广。也正是通过在不同领域最顶尖的人和事当中找到规律,提取不同的思维模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一个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他永远只学习每个领域最顶尖的智慧, 然后汲取到最深的营养。
这是个特别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吗?就好比爬山,当你有能力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环顾同一座山头的时候,你一定最容易找到最短路线。而当你只有一个角度(专业),你的视野就很有限,你遇到问题自然也提不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所以,思维的宽度跟深度不一样!
我越来越相信,人跟人之间真的是“物种”的差别。倘若不是我决定死磕这本书,我大概永远不可能知道,人跟人之间思维的长度、宽度、深度可以拉得如此之大!有些人的世界小得只有一个乒乓球,而另外一些人(甚至是同龄人)的思维是一个足球场。那么,你如何能进入对方的世界呢?
这让我想到李笑来老师在《财务自由之路》中讲到关于耐心。他说,人为什么没有耐心呢?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都精通不了哪怕一样技能呢?
最根本在于他们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重复练习的次数!而重复是从笨拙到熟练的唯一通路!大部分人也低估了任务的复杂程度,单项技能的作用远远不及技能的组合!
你之所以没有耐心是因为你觉得别人所拥有的都是他轻而易举就得到的,这绝对是最大的谎言!要纠正这种思维,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你至少习得(熟练精通)一样技能就好了,因为在那个过程当中你很清楚自己是如何从笨拙到熟练的,也很清楚自己是重复了多少次才完成内化的,一旦你有过这种经历,你就不会再心存侥幸,你也一定会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更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