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会故意移开视线假装没看见或者宁愿换一条路走,也不愿意尴尬地和对方打招呼;
十分不习惯人多的聚餐,尤其是一些需要敬酒说客套话的场合,尽量默默地吃饭只希望没人能注意到自己;
比起与一大堆人在一起漫无目的地闲聊,更希望自己一个人待着;
面对一大堆的微信语音信息会压力陡增,自己宁愿发文字也不愿意发语音;
……
通常这种世人眼中的“内向者”,往往会被贴上“孤僻、傲慢、不合群、没礼貌、不会说话”等等之类的负面标签。与之相对的“外向者”则常常被人认为活泼开朗、会说话、懂礼貌,深受人们喜爱。于是在约定俗成的偏见之下,内向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性格缺陷,很多内向者因此深受困扰。
然而内向真的是一种性格缺陷吗?内向者如何正确认知自我?又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内向心理学》一书向我们展示了内向者的真实世界,其作者西尔维亚·洛肯作为一名安静的内向者,从2003年起便为内向者做特定咨询,在长年的工作中她发现内向者这个群体往往被人误解,而内向者本身往往也苦恼不已。因此,她写了这本《内向心理学》帮助内向者了解自己、发挥优势,同时也让其他人们对内向者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
一、内向不是性格缺陷,内向者也不是异类
内向与外向这一对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著作《心理类型》中,他认为人的内外倾向不同是因为心理能量来源不同。外向的人的能量来源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而内向的人的能量则来源于独处。
这种不同与两者天生的大脑有比较大的关系。1999年,心理学家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对被试进行了皮质血液流量测量。证实,内向者在他们的额叶和涉及事件回忆、制定计划、问题解决的丘脑前部有更快的血液流速。外向者则在涉及表征和知觉信息的脑区,前扣带回、颞叶以及丘脑后部有更快的血液流速。这个实验证明了荣格的观点:外向者的注意力在外界而内向者的注意力则聚焦于内在世界。
另外,科学家发现在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大脑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神经传导物质是不同的。外向者的多巴胺较为旺盛,它可以增强活力与好奇心,增加对变化的寻求和对报偿的期待。这使得外向者在与外在世界发生联系时,会不断地得到满足与舒适感;而内向者的乙酰胆碱比较多,这种物质可以使人更加专注、提高警觉性,因此内向者往往更喜欢专注于内在世界,并且对安全性的需求更高,而嘈杂的外部世界往往会让内向者因为要无意识地“守卫”安全而感到身心俱疲。
所以,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扭曲,只是一种天生的性格倾向,并没有好坏之分。在心理学上,内外向也不是一分为二的两种极端性格,而是由内外两个端点连成的一种连续的谱系。世界上有30%-50%的人是偏内向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内向者,要记得你并不孤独。
内向者为何在世俗眼中往往被视为异类呢?我想这与社会大环境和文化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由于内向者不喜欢在群体中表现,因此这个世界由外向者主导居多。无论是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其他情境,外向者总是容易被高度评价和推崇,因此内向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异类。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内向的负面形象是始于弗洛伊德与荣格两位心理学家之间的争执。荣格原先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后来两人因为不同的学术观点导致关系失和,最终分道扬镳。玛蒂·兰妮在其著作《内向者的优势》中就指出,与荣格意见不合之后,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将内向这个概念描述成带有负面含义的自恋,而给予外向健康、正面的评价,所以内向者常常被认为是异类。
二、正确认知内向者
内向者的沉默寡言常常被人误解是不会说话,事实上,很多内向者都极其擅长表达。《奇葩说》的辩手颜如晶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她在辩论时逻辑清晰、思维缜密、表达有力,让看过她辩论的人无不为之叹服。喜剧之王周星驰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他在电影中却能嬉笑怒骂、搞怪耍宝,给我们带来很多经典作品。
所以,对于内向者来说,真的不是不会说话,只是他们不像外向者那样那么需要和人说话。类似的误解还有“你常常一个人,一定很孤独吧”,其实对内向者们来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光,简直是天堂好吗?
基于种种偏见和误解,内向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缺点,甚至内向者本人也会如此怀疑自己。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优点和缺点。内向本身并不是一种缺点,而是内向者具备的一些特点在发挥过当的情况下才会成为缺点。而且这也并不是内向者独有的,外向者也会有其性格的优缺点。
在《内向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列出了常常出现在内向者身上的十项优势与十项障碍,它们分别是:
优势:谨慎、自我探索、专注、善于倾听、安静、善于分析、独立、持之以恒、擅长写作(相对于谈话)、有同理心;
障碍:恐惧、过于注重细节、易受刺激、被动、逃避、过分理智、自我否定、固执、孤僻、害怕冲突。
我们看到这些优势与障碍其实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当优势发挥过当的时候,它们就成为了缺点,所以如何能运用好自己的优势而规避劣势,其实是一种平衡的智慧。而这个平衡的功课不仅仅内向者需要面对,其他人也同样需要面对。
就谨慎这一项来说,内向者天生地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就会使得他们在行事的时候不会轻易冒险,即使非冒险不可,也会在冒险前仔细观察、深思熟虑,做好万全的准备。当你拜托他们做事的时候,他们不会轻易答应,只有在确认自己能够做成的情况下,才会答应。“不轻诺,诺必行,行必果”是很好的写照。但是这样的谨慎往往在他人看来显得有些过于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
再说专注这一项,专注本身是一种很大的优势,内向者不太需要反馈,也不依赖外来的感官刺激,因此他们能长时间沉浸在一件事中,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在与人的交往互动中,这种专注往往能给对方“被认真对待”的感觉,交流也往往更有深度。但是,当他们过于专注的时候,往往也容易迷失在细节中,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内向者和其他人一样,有自己的优势和障碍,了解到这些就不必再自惭形秽。
三、内向者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心理学建议,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应该确立自己的优势并妥善利用,这样它们就会成为我们的重要资产。过去我们强调“取长补短”,现在则需要“扬长避短”,就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1、选择合适的职业
弗洛伊德老先生说,人的心理健康的保证是去爱去工作。工作作为人一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得是否开心,是否能从中得到满足,当然极大地影响了人的状态。所以如果你清楚了自己的性格倾向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需要长时间独处才能做出产品”的职业,比如艺术家、作家、科研人员等等;而不要去选择“以社交本身为产品”的职业,比如经纪人、政客、销售等。
我们都知道,让一条鱼在水里游泳是轻而易举的事,鱼自己也会开心自在;而让一条鱼去爬树,实在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不仅痛苦而且没效果。
2、跳出自我设限的心理陷阱
虽然我们前面提到了内向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一些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的人就完全无法做这之外的事。因为就算是一些适合内向者的职业,也免不了与人沟通、交流。如果给自我设限,认为自己完全做不了与人合作的工作,就又会跳入另一个陷阱。
注意,内向者只是会在社交中“耗电”,不是做不了也不是做不好,所以当有一些限制性想法“我是内向的人,我不善与人社交”之类出现的时候,就提醒自己,我们是具备灵活性的,性格并无法锁定我们。
3、学会抽离,让自己重新赋能
内向者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之后,需要独处来让自己充电。因此可以安排一个舒适的空间,让自己能够独自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可以是一间客房、一个阁楼或者是地下室的一个空间。如果是在工作场合,暂时地离开去一下洗手间或者外出散步一下,也是一个短暂的抽离。
无论时间长短,都可以让内向者暂时停止“耗电”,休息一下,补充一点电量,而不至于持续地消耗让人彻底筋疲力尽。
4、把专业做到极致,体现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
内向者不像外向者那样优势在于社交,因此很多内向者担心自己会错失很多人脉。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当你能把自己的专业做到极致时,必然就有了他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就会吸引很多的人脉和资源。而内向者的高专注和独处的能力往往是在一个领域深耕的前提。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的阿泽是一个棋手,腼腆、内向,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他最常做的事就是一个人坐在棋盘面前下棋,就连休息天也是如此。可是领导、同事丝毫没有看低他,因为他棋艺高超,能在世界比赛中赢得冠军。同样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内向不起眼,但是专业能力一流,往往也能赢得信赖与钦佩。
内向和外向,并不存在所谓的好坏。你的价值,他人无从评判,只有自己可以定义。
内向者不妨发挥自己的优势,你若盛开,清风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