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戈夫曼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作家,他在社会学领域享誉最高的便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在这本书中,作者采用了戏剧表演的观点,运用大量的舞台术语,展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是如何向他人、向外界去展示和营造他自己的形象以及他的行为方式,以此来引导他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以及看法,或者我们是如何被引导的。
在书的开端,作者引用了乔治·桑塔耶那这样的一段话:“面具是吸引人的表达方式,是极妙的感情回声,同时又是忠实可信的、谨慎的和至关重要的。”这里所说的“面具”,便是个人对外界的展示。文中,戈夫曼用戏剧来比拟人生。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戏剧的话,那么每个个体就是表演者,他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被分入不同的小舞台,受不同的“舞台设置”的影响,他们大多都会戴上面具,按照剧本进行表演,走进他们生活中的他人便是这场戏剧的观众。
在作者描绘的社会里,人人都是一个个带有面具的个体,在社会的各个部分扮演者自己应有的角色,以完成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在这场表演中,有些人只把表演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却不相信自己的表演,也不在乎观众是否相信,这样的人便是“玩世不恭”者,然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对自己进行的表演深信不疑的“虔信者”,他们完全投入到自己的角色当中。在表演的过程中,“带着面具”往往都是带有一定的欺骗性的。表演者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往往会隐瞒那些与他的理想自我及理想化表演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
随后,作者又提出了“剧班”的概念来描述表演统一常规程序时相互配合的任何一组人,剧班成员是相互依赖, 分工明确的,每个成员在表演中所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作者认为研究印象管理的最好的分析单位是作为群体的剧班,而不是表演者个人。
戏剧理论的重要特征便是书中所提到的“印象管理”,或者称为“自我呈现”。在面具社会里,达到好的人际互动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好印象管理以保持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印象管理中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理想化表演。表演者要在表演中要摒弃或隐瞒一些与社会规范不一致的动机和行为,在表演前就要掩饰或纠正准备工作中所犯下的失误,并且隐瞒某项活动成果的复杂、乏味或卑劣的制造过程,而只呈现最后能入大雅之堂的成果;第二种是神秘化表演。表演者在表演时会与观众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让观众对表演者产生并保持一种敬畏感,使观众处于一种对表演者深感神秘的状态之中;最后一种是补救表演。如果表演崩溃的情况产生,表演者在观众面前的形象就会崩塌,理想化的形象受损,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就需要剧班之间进行补救表演来保护和维持原有的形象。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面具社会当中,每个人都精心描画着这样的一副面具,进行着自己的表演。他从全新角度去诠释了社会上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一种简易的方式把人格、互动、社会三个抽象层面与三种研究社会生活的视角连接起来。
在我读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后,我有些认为作者较为极端,将生活中的一切都认为是一种“面具”,给我一种作者认为社会都是虚假的感觉。作为一本在社会学、传播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的书籍,结合我所了解的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这似乎是在当时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研究背景下普遍的观点。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真的“日常化“。
在大数据时代,许多原本无法被具象化研究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数据建模、模拟的方式进行研究了,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如果“面具”说能够更加的具体,通过这一学说和大数据手段的配合,也许可以推演出我们社会面临的转型升级的趋势。这是我认为这一学说在未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