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联合国发布了一份全球幸福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1990-2015年这25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提高。
人们的购买了和消费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好像财富的提升并没有带来相应幸福水平的提升。
这是为什么呢?积极心理学家们就致力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寻找让人们幸福的法门。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就是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多年研究的成果结晶。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他在哈佛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成为了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
泰勒在哈佛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导师”,同时他还受聘为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他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
作者曾是一名壁球运动员,作者为了获得全国壁球赛的冠军,经过了5年的艰苦训练。作者本来很喜欢吃汉堡,但为了比赛每次都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他发誓要在获得冠军后,买一大堆汉堡吃。终于在16岁那年,他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他也如愿的买了十几个汉堡放在桌上,但他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吃汉堡的欲望。
他曾经一直相信成功后的喜悦可以弥补训练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为了达成成就,之前受的苦都是理所应当的。
事实证明,获得冠军确实让作者获得了强烈的快乐,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快乐也是短暂的。当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这种成功的快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其实我们也有很多类似的体验。
读高中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想着只要高考考好了,这些苦也就值得了,而考高分的喜悦可能在报完志愿之后就感觉不到了;
上大学的时候,为了一张漂亮的简历受过很多罪,幻想着只要找个好工作幸福就来了,最后找到工作的喜悦很快就被工作压力取代了。
想得到持久的幸福就这么难吗?
我们总以为,达成某个目标或者实现某个愿望之后,幸福就会突然降临。在这种观念中,我们把幸福当成了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可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
想象一下你中了1000万的彩票,你觉得自己的这种幸福感会持续多久?你可能觉得有了这么多钱后,可以换个更大点的房子,买一辆性能更好的车,可以到全世界旅游……
所有这些都做完之后,你就能一直幸福下去吗?很遗憾地告诉你,并不能。研究显示,人们在获得巨额财富之后,大约会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幸福程度会回归到以前的水平。
再想象一下你不幸出了一场车祸,不得不截肢,下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你觉得过多久你会回归到以前的幸福水平?
你可能会说我下半辈子再也站不起来了,永远也不会幸福了。然而数据会告诉你,只需要大约1年的时间,你的幸福感就会回归到原来的水平。
这说明什么?说明幸福不是一种状态,不是说你达到某个状态后就能获得幸福了。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是对快乐的感知力。
丧失了对快乐的感知力才是不幸的,张国荣我们都知道,他有地位、有名望、有金钱、有事业,他缺什么?他什么都不缺。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他简直就是人生赢家,那他为什么还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感知不到快乐了,丧失了对快乐的感知力,感受不到幸福,他变得麻木了。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自己对快乐的感知力。
所以,与其整天纠结“我幸福吗?”,不如问自己一个更有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幸福?”
人生模式
要想过得更幸福,我们首先要认清现状,看看自己当前处于什么样的人生模式。
以“当下利益”为横坐标,“未来利益”为纵坐标,可以划分出四个象限,代表了四种人生模式。
-
及时行乐型
只管当下的幸福,不顾未来是否幸福。
这类人信奉着“及时行乐”的信条,对于眼前的痛苦能逃避则逃避。我相信你周围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人。因为沉迷游戏,现在的很多青少年都有享乐主义的倾向,他们都是对自己的未来不管不顾的吗?不一定。
他们也会期待一个美好的未来,只是规划未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太难受了,为了逃避这种难受,他们宁可一头扎进游戏里。“享乐主义型”只看重眼前,他们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同化。
他们把当下的辛苦当成一种折磨,却不去考虑辛苦之后带来的回报;把当下的享受当成幸福,却不管将来会怎样。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只消费,不投资”。
-
忍辱负重型
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
这样的人坚信“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把幸福当成了终点,辛苦地追求着,认为只要到达了某个状态,就能更幸福。
上一节中的例子就属于这个类型,忍受了太多的痛苦,最后得到的可能只是短暂的幸福,这样的生活性价比就是很低的。
“忍辱负重型”的一个典型就是现在很多的上进青年,他们辛苦地工作、加班、学习,早已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却又要为了将来继续“熬下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忍辱负重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造成了这样的信念: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
-
虚无主义型
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
这种人生最可怕,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他们的状态,就是“绝望”。刚刚经历过重大变故的人很容易会陷入这样的状态,比如:亲友逝世,失业等。
“虚无主义型”就代表了沉迷于过去而放弃了现在和未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将这种心态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一项研究中,塞利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可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实验狗被轻微电击,在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狗也遭受了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办法阻止电击;第三组狗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
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了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很矮的栏杆,然后实验人员开始了轻微的电击。结果,第一组狗和第三组狗很快就跳出了栏杆,第二组狗却只是在原地哀嚎,它们便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人也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向命运投降,最终慢慢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大坑。
-
感悟幸福型
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能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这当然是我们最想达到的状态,那些拥有良好习惯的人就比较容易达到这种状态,比如:爱运动,爱学习,爱读书。
知道了这四种类型,还要了解一点,那就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每种类型的一些特点,只是这四种类型在每个人身上所占的比重是有很大差别的。
幸福的定义
现在,我们可以给出幸福的定义了: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这里有两个必要的因素,其中,快乐代表的是眼前的利益,意义代表的是未来的利益,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快乐没有意义,就成为了“及时行乐型”;只有意义没有快乐,就成为了“忙碌奔波型”;
二者都没有,那就沦为了“虚无主义型”。只有同时具备快乐与意义,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幸福。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发现,幸福并没有什么外在的硬性指标。无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幸福人人都能拥有。大城市里的孩子不一定就比山区里的孩子更幸福。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关于人类的幸福感,穷人相比富人,幸福感并没有任何优劣之分。”
幸福由快乐和意义组成。
其中,快乐代表了一种情感上的奖赏,它赋予了我们行动的动机。有人说,意义也能赋予我强烈的动机呀,我想减肥,就在心中想象减肥成功后的样子,穿着美美的衣服,每天在朋友圈里发发自拍,得到周围朋友的欣赏。确实可以,但这样就够了吗?
没有了快乐的参与,恐怕每天就只能“咬牙坚持”了,我们在之前也学过,意志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如果你把它过多地用在了减肥上,那生活的其他方面肯定会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一个大目标拆分成若干的小目标,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地获得快乐的奖赏,不仅能感受到幸福,还可以有效节省意志力资源。
再来看看意义。
意义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帮我们分辨幸福与满足欲望带来的快乐。
让我们来想象这样一部机器,它可以让你产生“赚到了1000万,没有了任何强制性的工作,并且家庭美满,子女孝顺,你受到了周围所有人的尊敬与羡慕”这样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很真实,真实得让你意识不到这是机器的作用。
我要问的是:如果可以的话,你愿不愿意一辈子使用这样的机器?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拒绝。因为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内在感受,我们还希望周围环境与自己的感受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会喜欢这种“自欺”的方式。
换句话说,幸福不只是快感,我们更需要这种愉悦感的来源是有意义的。
如何提升幸福感?
前面说到,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就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获得,下面就看一看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
在学习中提升幸福感
作者发现学习有两种模式:“溺水模式”和“郊游模式”。顾名思义,“溺水模式”就是把一个人的头按进水里,这个人一定会痛苦挣扎,当他终于能离开水的时候,会拼命呼吸,感到解脱。
学习者沉溺在不喜欢的过程中,唯一的原因就是害怕被淘汰,一旦从学习中解脱,立刻感到轻松,误以为这就是幸福。
与之相反的,“郊游模式”是同时得到当下和未来的幸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当找到渴求的答案时,就像是获得了最美妙的体验。
就像你出去郊游登山一样,不仅会享受到登顶的喜悦,在登顶的过程也是快乐的。
-
在工作中提升幸福感
心理学家埃米•瑞斯尼斯基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职业、使命。
把工作当任务的人,每天上班就是因为必须要去,除了薪水,他最想要的就是假期了;
把工作当职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比如权力和声望;
而对于把工作当成使命的人,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他们工作的最重要驱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薪水或地位,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实现自我。
很明显,把工作当成使命的人最容易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那如何找到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呢?作者提出了一个“MPS模式”,也就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
我们平常接受的职业测评,大多主要关注我们现有的技术和能力。
而“MPS模式”要求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考虑:先关注什么能给自己带来意义,再考虑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最后考虑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你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在纸上写一写,三者的交集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但如果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只能从事现有的工作,那该如何寻找使命感呢?
这个时候我们要明白一点:自己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在一项针对医院清洁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拥有使命感的清洁工不仅认为自己是在倒垃圾和洗衣服,而且认为正是自己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并帮助病人康复。
哪怕在别人眼中是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在他们自己心中却是另一种高度。
提升幸福感的小技巧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小技巧来帮助我们提升幸福感:
-
记录
记录每一天你开心的事情,你需要感激的事情,你被肯定的事情。要把自己的感觉当作是一个存储器,书中指出“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当大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
简化生活
忙碌的时间安排总是让人容易产生焦虑的感觉。给自己充裕的时间,让自己能与内心对话。可以做一个时间表,看看自己在那些时间的支出占的比重比较多,那些是可以缩减的。
-
冥想
书中建议每天可以抽出5分钟到20分钟去进行冥想。书中认为,冥想对于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极其明显,跟随书中的步骤,把冥想坚持下来,可以获得难以置信的效果。
幸福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市面上关于幸福生活、幸福婚姻、成功工作的所谓秘籍比比皆是。这些内容虽然读起来颇有趣味性,但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根基,大部分是依据个体经验和个别观念得出的结论。
而另一方面,在学术领域,学者进行了大量严谨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可惜的,大部分成果不为公众所知。积极心理学就是连接学术和公众的桥梁,既保证严谨性,又很好理解。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依托积极心理学,不仅在理论上阐明了幸福的内涵,而且给出了非常具有实操性的方法。当然,是否最终能在你的生活中实现,还取决于你是否采取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