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走出家门,再看周围的景物,自然多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也有着缓慢演化的历史意义,任何事物的呈现都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任何断言简单的,只是因为他头脑简单。久远以来,人类文明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慢慢累积到今天,哪怕是你今天唾弃的某个糟粕,也有过他曾经的辉煌。就像一个垂暮老者,或许无用,也需要尊重。尊重就是包容。对于存在于世间的一切生灵给予尊重,并不妨碍我们自己做出当下正确的选择。一个人的视角越宏大,映入眼帘的事物细节就可能越有棱角。事物本身就应该是千姿百态的。
自从古人把线条运用于陶罐,表明人类在长久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终于超脱了物的限制,赋予了头脑抽象化的想象空间。从此抽象就成为了人类所具有的真实不虚的超现实能力。你说神性是真实的吗?它既然可以对人类的发展起着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让人性有着净化的可能的空间,那它就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当今所认识的神性,不过是我们先人自发明线条进入抽象空间以来不断循环迭代深化自我认知历程中的最新进展而已。这恰恰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典型特征。
看着天上的一朵云,你可曾想过它不只是当前各种气象条件汇聚于地球表面的一种随机变化的结果? 它更是地球历史变迁的当下见证。任何当下随机的呈现,背后必然都有着长久的各种条件因缘际会的时间空间的累积。结果的呈现往往是直观的、简单的、一目了然的,而过程的演化却一定是深刻的、复杂的、经过反复尝试不断前进与后退所自然选择的。
打碎的东西很难再还原,这个世界表面上正在走向无序。但人心所向的生命意志之价值恰恰在于在纷繁杂乱的世界中发现其运行规律,在貌似无序的内外世界中构造有序。为什么稍有成就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因为这样的体系就是他们人生实践所构造的有序化成果。
我之前说体系就意味着封闭,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站在一个需要包容更多可能性的角度说的,并非否定他们的体系。毕竟,任何一个体系,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用其生命以身探道的实践成果,是凝聚了人类文化价值的阶段性产物。说他封闭,正是因为阶段性特征。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现存的文化体系,如果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来看,都不过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点滴。历史终将滚滚向前。
从向下兼容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包含了个人的发展。既然战争冲突血与火的洗礼是人类在文明发展历程中必然要承受的,那么对于个人发展所要经历的道理也必然是一样的。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当年炎黄在部落战争中胜利了。你要超越自我,那你所面临的挫折困境就必然成为你超越的目标,连这都做不到,谈何超越。
美的体验,来自于生命的实践。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基于具象的抽象化感受,是只有人才具备的。所以美也是只有人才能够感受的。生命的实践,更多时候是在不断的遭遇挫折后的主动探索中形成的,缺了事件的触发与诱因,很难想象会有真正的成长与提炼。所以,美绝不可能只是静观。表面的平静,往往昭示着曾经的大起大落与大风大雨。只是徒有其表东施效颦,是绝不可能体味到美的真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