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之有历,老之可谈

<故乡的冬三月>

文/ 黎麦


闲暇读书,读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喟叹之余,不觉诧异,何以一个人竟将自己幼时之事记得如此清楚。

细细想来,若不是看照片,我甚至都记不起自己小学时候的模样,更不用提将髫年之事每一个细节娓娓道来。

提起过去,大脑一片空白,凡所留下种种,不过是情感、认识这些不具实体之象。一个记忆不明晰的人,就像是走过一段冬日雾气弥漫的长路,这一路上,我们都只能看得清楚彼此临近的人和事,然后不断地向前,不断的被时光之雾掩盖。

正如我最喜欢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所写:此时谁在路上走,无缘无故地走,走向我。记不清何以我们是现在的模样,何以是如此的状态,不过是些无缘无故的莫名其妙罢了。

读余华的《活着》,最感动的是已至暮年的福贵坐在田头,如数家珍地讲起这一生。如数家珍,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呢?人生一世,少之有历,老之可谈,终究是没有辜负了这一生。

佛家讲究前世今生来世轮回之说,小时的我常和村里一位老太太一起去林场里放羊,把羊拴在一颗粗壮的树上,一个下午,羊便围着树吃草,我们就坐在竹林里,听她讲起那些奇异的故事。

她的脑子很神奇,里面装满了我们所没见过的东西。她讲起民国那时候,闹鬼的事常有发火发生,她就曾经在中午的时候,看到过河里面竟然有七个白胖白胖的小孩在洗澡,每一个都穿着红红的小肚兜,冲她笑着。只听得我们后背发凉,互相攥着彼此的手,小心翼翼地问道:“后来呢”?

只见她起身去把栓羊的绳子又松了一圈,回来讲起:“我那时候年龄还小啊,天眼还没关,看见这脏东西,我就蹲在地上念叨着各路菩萨金刚救救我,再一睁眼,那些东西就没了”。

我们听的是一愣一愣的。

在我十二岁之前,我每一天都盼望着能早日过十三岁生日。

在我们老家,十三岁生日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小孩了。更为重要的是,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小孩生下来的时候,都带着天眼,能够看到一切鬼怪灵异之事,随着年龄的增大,十二岁的时候,天眼就关了,所以大人是看不见这些东西的。而十二岁之前的我,却要时时担心着看到这些我一点也不想见到的东西。

没有记忆的人是被神惩罚的人,就像是你在无数次的站在奈何桥上,喝下那忘了前世今生的孟婆汤。

鲁迅先生曾批判过“中国人最擅长的便是遗忘”。遗忘就像是你仿佛记得你走过这条路,可你总记不清楚你为何又踏上同一条路。你忘却了经历,只留下一个念头:这条路不容易走。

遗忘让我们的生活变的简单,一切都似乎容易了许多,可遗忘也让我们变的更加的单一,就像是我们经过童年,却再也走不进小孩的世界,我们走过青春,却永远读不懂青春。

一位大家曾说过:“文学不只是陈述过去的事和眼前的事,更有义务去推测未来的事”。反观自身,勉勉强强也只能算是一个写者。给这混沌的世界一点明晰的星光,不若如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五号线不挤,北京站也不觉得人多,一路上尽是好心情,就连车站口卖假烟的小哥笑的都比平时好看,过年了:上车,走吧...
    猛哥不小心阅读 2,635评论 0 0
  • 在做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常常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一些美妙的故事。而当我醒来之后,那些想法却只会随着时间变得模糊...
    不知名的自定义格式阅读 2,910评论 0 0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忧别人会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忧自己不了解他人。 人不知而不愠,人不...
    Lo俊彦阅读 3,59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