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曾是一名乡镇干部。印象中的父亲总是风风火火、风尘仆仆,一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陪伴父亲来来去去。父亲的乡镇离家六十里,母亲教书的学校离家也有一段路程,我自小就是外婆家长大的孩子。
小学到初中,父亲没有参加过我的家长会,逢年过节,家里来了许多亲戚,问起我,父亲竟不知我在几年级几班,而我也习惯了不和父亲说什么话,习惯了把开学典礼上领的三好学生,各类竞赛的奖状拿回家往柜子后面一塞,习惯了自己解决学习生活里的各种问题。
一九九四年我参加了中考,由于身体状况欠佳我未能很好发挥,但仍然高出中考分数线40多分,足以让我在重点高中和中专之间游刃有余的选择。那时先录取中专,后录高中。
虽然在那计划经济时代,上中专包分配,跨进中专的门就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国家干部的队伍,上学不用交学费,国家每月还给发伙食补贴。但我仍然一门心思要上高中上大学。
重点高中对我开出的条件也十分优惠,免去三年学费、杂费、住宿费,我自己只要负担书费和伙食费,我以为我上高中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填中考志愿表时,我潦潦草草胡乱填了几个学校。
暑假很快就过去,别人的通知书陆陆续续都来了,而我没有任何动静。父亲急了,心急火燎从他的乡镇回来,托县邮局的熟人查找,四处打听。
终于找到了,是一所本地中专,因收件人地址不详无法投递在邮电所躺了几天。父亲高兴得逢人就说。而我却丝毫高兴不起来。
我瞒着父亲到学校填了重点高中报名表,连同四张一寸黑白照片一起交到了区教办。父亲知道后很气愤,大发雷霆,到教办要回我的报名表,当着我的面,撕得粉碎。
开学后用最短的时间打点了行李,把我押送到了中专。
我很伤心,甚至绝望,15岁的我很反感父亲为我安排的命运,开始和父亲对抗,不和他说话,不吃他买的东西,不花他给的钱。任凭他一次一次到学校看我,我找着各种借口不见他、不理他。
每次假期回家匆匆来去。最后,父亲实在无法,只有通过邮局捎他的话,他给我写了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信:
女儿你好:
听你妈说你16日回来。父在家等了7个小时,未见你,乡上正在修路,很忙,离不开人,父赶黑走了。
立冬将至,你妈把你的棉衣已准备好,我抽空送来,你若不愿意,我托人捎或邮局寄都可。
昨日遇集,你妈买了你爱吃的桔子,一大筐,望你周六赶快回来吃。
女儿要吃好睡好,管好自己,我和你妈才放心。
祝:学习进步
父:× × ×
于1995年10月
多年过去,我已经忘记和父亲的关系从哪一日开始缓和,却清楚的记得这封138字信里的字字句句。
在此之前,父亲从未给我写过信,一张便条也没有。惊讶,好奇,冲淡了我的怨恨,虽然内心仍是抵触,但是表面不再那么冷漠尖锐。
毕业时,如父亲所愿,我也成了一名乡镇干部,晴天灰,雨天泥,父亲说:“娃,好着哩,乡镇工作畅快。”
我无语,父亲不知道,这和我的理想是怎样的大相径庭,我的心里是怎样的痛楚和失落。只是一封信,让我愿意宽容父亲以及这一份踏实平淡的工作和生活。
光阴似箭,十几年转眼过去,当我面对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有时不听话,倔强对抗时,我都会想起父亲。那么急躁骄傲的脾气,包容我一次次的冷漠,抗拒,叛逆,这对于他那样的人需要怎样大的耐心啊。
我对孩子付出了多少,父亲也对我付出了多少。
和我一起长大的几个表兄都上了大学,在省城工作,事业发展得比我好,父亲也老了,逢年过节聚在一起,父亲都会说:“后悔呀!那时候糊涂,见识短,耽搁了我娃。”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这时候,我反倒要去安慰父亲:“不缺吃不缺穿,工作畅快,身心健康,我还年轻,机会多着呢,后悔啥。”
是真心和父亲和解了,放下了心中的壁垒。
因为从看到父亲信的那一刻起,我明白了父亲的深沉心意。
也因为有了孩子,我终于明白:父母对子女,也许缺乏沟通、缺乏表达、缺乏尊重、缺乏理解,唯一不缺的是真心。他一门心思要你好,为你好,干涉你的生活,为你抉择包办,心甘情愿让你恨他。即使犯错,即使失误,都是因为你是他的孩子,他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