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活着》,权当故事来看,但看到深处,不由得感到20世纪中国人民的苦难。
开始以“我”为视角,通过与富贵的对话,从而引出故事的核心——福贵的一生。
福贵的一声是个悲剧,从富少爷到佃农,最后变成最困难的一家人,与此同时,他的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让他逐渐看开,最后大彻大悟,与一头老牛为伴,对于接下来的生活,他坦然面对,毕竟这样的困难都度过了,何必害怕将来呢?
《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一部电影《1942》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中国百姓夹在日本侵略者与腐败的国民政府间挣扎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范殿元一家也从地主变成难民,期间家人一个个离世,让他也放弃逃难,只想死得离家近点。《1942》中的范殿元很像福贵,不过福贵是自己败光家产,而范殿元是为生活所逼。二者都描写了中国人民在特殊时期所受的苦难。
读完《活着》,我心中是又怒又悲,怒福贵年轻时的败家,悲他悲惨的一生。但他看开了,而我却看不透,一个人的生命难道就是这样“苟且”的活着吗?人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一题,是指福贵悲惨的一生仅仅是“活着”吗?活着的福贵看着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态度变化,这也许也是活着的含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