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怎么有耐心的人。枯燥重复琐碎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噩梦」,解决的方式便是为其寻找意义。于是在一系列的录音转文字工作中,我找到了乐在其中的理由。
近期工作之一是将讲者的演讲录音一字一句转成文字。如果只懂听音和敲字怕是和机器人一般了,必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思考,此为这篇文章的契机。
在高中之前的时光里,鲜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因此也很羡慕那些在台上能够侃侃而谈的达人们。上大学后,经常会有做 Presentation 的任务,研究生阶段的多数作业也有课堂展示的要求。有时会听到同学/老师很棒的演讲/授课,整个人沉浸其中,非常享受。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免失望。
显然,这并不是一篇演讲攻略贴,攻略文章网上很多,演讲书籍亦数不胜数,自己似乎也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足够传授经验,只希望每次进步一点点,自己的分享能够让听众觉得有所收获。一些观察和思考,共勉。
说人话
观察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研究生阶段免不了要读些专业书籍,书里晦涩的文字也曾一度令我极度崩溃,常常是「每个字你都认识,但是连成一句话就不知道它在说什么」的状态。最后在读书分享报告会上,看到同学们多少都拿着厚厚的 A4 纸讲稿,过程中一边播放 PPT,一边低着头大声念着「谁也听不懂」的文字。付出的大段时间值得吗?
这时候的我会想:我们总在抱怨老师上课无聊不有趣,总是念 PPT,可是如今的我们不也是这样吗?那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其实比你更有资历的)老师呢?
如果你做的东西连你自己都不想看,凭什么要求别人愿意认真阅读、倾听,连你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成果,别人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你身上。至少每次对于 Presentation,我不存在自己都不兴趣的情况。
就课堂作业这一角度而言,你的听众/对象都是和你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也许对于把书里的内容讲的非常之清楚透彻有困难,但至少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你了解的内容。如此,才有进一步交流的语境和空间。
未来,我也希望自己向脱稿模式靠近。说人话,用自己的话说,说听众听得懂的话,这是首要原则。
认真准备
一句话说到一半突然没了,莫名其妙就到了下一话题,俗称想哪说哪;
非阶段性总结情况下,内容重复多,车轱辘话来回说;
两个句子之间毫无逻辑性,硬生生地给扯到了一块;
说话小声,似在自言自语,透露出明显的不自信;
带有非常多的口头禅,以至于让人「记忆深刻」;
语速过快或过慢,不恰当停顿导致的无节奏感;
……
上述是总结的接触演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将其归结为没有用心准备,或有些夸大,但并非无稽之谈。因为这些问题在用心准备的前提下是可以避免的。多演练几遍,哪怕多听几遍自己的录音就能发现诸如口头禅、停顿不当这类很明显的问题。
只有在非正式场合下的多次「小题大做」未来才能在重要的正式场合中泰然处之。
有心提高,总是有办法的。一次下深功夫琢磨好过多次错误重复带来的无效进步。
加一点点创新
面对 1500 名学生,演讲内容是同学们唯恐避之不及的《马克思主义》课程,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已经准备好手机和书本准备度过这漫长的一上午了。然而当主讲的范老师一开口就注定了这不会是一次无聊无趣的经历。事实果真如此,老师用接地气的内容,风趣幽默的语言、图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一上午,大大超出预期。
有大咖言:自己从来不参加各类行业论坛、峰会……也尽量避免无意义的社交。不要尝试去反驳,你当然可以列出一大堆理由,但我不是要和你争论参加会议的利弊,只是想提醒大多数会议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价值。
在忽略掉一大堆头衔职称之后,也许你也会对一些所谓专家学者的演讲「嗤之以鼻」,原因会有很多种:主讲者随便,内容一般,本就没有诚意;你的水平不够,不能有效吸收……
回到我们的主题,如果你希望你的分享对受众有价值,请一定准备一些小创新,可以是精心设置的动画,也可以是个人作品的诚意解读……千篇一律的东西是不会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我常看的公众号里,运营者多是一些「个体的人」(你可以称之为自媒体),同样地我更喜欢一些「小人物」有血有肉的演讲,他们在用心地创造和分享,给人眼前一亮。
其它技巧性的东西就留待各位实践中慢慢琢磨喽,无外乎刻意练习和在反馈中不断调整进步。常看 TED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NOW 听 你 说
很快就要和 2016 说再见了,这一年你经历了哪些难忘瞬间呢?
对即将到来的 2017 有些什么样的期许呢?
下次我也会说说自己的哦 :)
欢迎来到我的自留地 公众号(zdvoice)让我进一步认识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