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第五章 当心逻辑后果 精读及读后感

        逻辑后果只有在运用得当,正确的情况下,才能让孩子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它不能成为伪装的惩罚,而自然后果在运用恰当的情况下,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只要大人们志在必赢,就会迫使孩子成为输家。

        当你计划改变你的行为并且让孩子们去体验他们的选择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时,事先以尊重的态度和孩子商量是非常重要的。

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

        尽管自然后果通常是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不宜采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例如,我们不能让孩子体验在大街上玩儿的自然后果。

2,花时间训练。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例如大人不能容忍孩子朝别人扔石头的自然后果。

4,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例如,不洗澡,不刷牙,不做作业或者吃大量的垃圾食品,在孩子看来都不是什么问题。

逻辑后果的四个.

1,相关

2,尊重

3,合理

4,预先告知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

“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和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的执行;并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

“合理”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惩罚造成的四个R :

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现在人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A, 偷偷摸摸――我下次决不让他们抓到。

                  ,B, 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吃苦头不是逻辑后果需要的条件。

转移孩子的行为

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与行为的错误目的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逻辑后果可能有效,但只在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才有效。

例如假设一个孩子不做课堂作业,老师可以对孩子说:“你需要在下课前完成作业,要么就在课间休息时去作业台写作业。”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这个孩子很可能朝你笑笑,并且开始做作业。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利,这个孩子则可能拒绝写作业,以证明“你制服不了我。”除非你通过事先与这个孩子讨论这种行为并且问过了他的选择,而赢得了孩子的合作。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报复,这个孩子可能会以拒绝做作业来伤害你的感情,直到他自己受到伤害的感觉得到处理。

如果孩子的目的事自暴自弃,他需要的是训练,而不是逻辑后果。

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效的使用逻辑后果,就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长期效果。

特权=责任

缺乏责任=丧失特权

逻辑后果对于大多数处理问题来说,并不是最佳工具.。

读后感

逻辑后果要与惩罚严格分开比较难,而且要记住逻辑后果的四个R,缺一不可。

很多时候,作为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去理解孩子的错误目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