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天使,他们是全家人的宝贝,是掌上明珠,对着眼前萌萌哒的可爱小肉团,大人们恨不得每天把他们捧在手心,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
可是随着他们的一天天的长大,有的小孩很乖巧的长成了家长们心里的样子,有的却长成了家长头疼的淘气包,熊孩子。
作家珍妮•艾里姆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那么哪些教子方法是错误的呢?
1. 野蛮的教育方式。
有的家长到现在还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野蛮教育,孩子一不听话就家法伺候,打得孩子鼻青脸肿。
9月3日,有个32岁的妈妈刚把上幼儿园中班的4岁儿子从学校接到家,便发现儿子将大便拉在裤子里,妈妈气急之下,拿起衣架对着儿子又打又骂,导致儿子背部、腿部多处淤青红肿。
4岁的幼儿园中班孩子,大小便都可以很清楚的表达了 ,为什么会把大便拉在裤子里呢?
显然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能随意虐待和处置!孩子年纪小,看到父母生气会以为父母不爱自己了,时间久了,容易形成消极的性格,自卑,犹豫,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与人相处,在这种心理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自我价值低,为了不惹人生气,总是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内心充满矛盾。
2-3.岁是宝宝叛逆期,四岁正处在叛逆期边沿,父母的又打又骂只会加深他对做人处事更加迷茫,更加不知所措。虽然事后他妈妈很心疼自责,及时用药帮儿子治疗受伤的地方,但是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更自卑,更害怕与人相处。
2. 散养型的教育方式。
一些年轻的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小孩子一哭闹就马上买东西给他吃只要他乖乖的,只要自己能多点时间玩手机,孩子无论要什么都OK。
兰兰今年27岁,有一个3岁女儿,小的时候就是她想吃什么就给她买什么,兰兰只顾着低头看手机。等长大一点,餐餐不吃饭只想吃零食,她不给买,孩子就躺在地上又哭又闹,后来只好把她送去幼儿园。
这种散养型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孩子从小要什么给什么,养成她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的错误想法,你突然不给她买了,她躺地上撒泼打滚这是很正常的。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你了解什么办法让你知道孩子痛苦吗?
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3. 圈养型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平时忙着赚钱养家,根本没时间带孩子,只能让家里的老人帮忙带着,老人老思想,只知道不让孩子磕着碰着,只要能吃饱穿暖就是把孩子照顾好了。
小平生下二胎儿子产假结束就去上班了,儿子留在家里给婆婆带。农村的老人哪里闲得住,她每天吃好饭把孙子放在三轮车上,带着下田,天天如此,现在3岁的孩子看到陌生人就躲到了奶奶的背后。
小孩子打小就没有出过远门,没有和一般大小的小朋友相处过,使得他们懦弱又胆小,看到陌生的人或环境无法接受。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
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孩子。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不会带坏孩子呢?
1. 首先你一定努力克服自己不好的习惯,比如动不动爆粗口,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孩子在九岁之前的学习主要靠模仿成年人,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
2. 遇到孩子犯浑的时候要用温和的语气讲道理给他听。
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
有个3岁小孩感冒了,咳嗽还没好,他父母带着他到超市买东西。他看中台式烤肠,拿起一个就要走,这时妈妈说:“宝贝!先把东西放柜台上,妈妈身上没钱,等爸爸来了给钱再拿走。”小孩子听话的把烤肠放在柜台上,跑过去拉着爸爸的手过来,爸爸一看烤肠很严厉地批评他:“不是说好了吗?咳嗽还没好不许吃零食!”小孩子委屈的把烤肠紧紧地抓在手里,
只见妈妈蹲下来温柔对他说:“宝贝!我们等病好了再来买好不好?”小孩子还是舍不得放手,这时女店员也开口了,她说:“宝贝!我们等咳嗽好了再来买,吃零食咳嗽好不了的。”小孩子真的放手了,临走前,他爸爸要他跟店员阿姨说再见,他听话的跟店员摆摆手,“阿姨再见!阿姨拜拜!”
小孩子年纪小,他的自制力还很弱,他喜欢的东西要他立刻放弃他实在无法接受。这时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导,给他分析利害关系,慢慢地说服他。
3. 父母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糕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
大人很生气的时候会口不择言,这时再看到不听话的孩子火气更是蹭蹭往上涨,如果你这时教育孩子,肯定会控制不住揍孩子的冲动,而且揍人的力度也无法把控,等你把他打的遍体鳞伤,孩子吓到了,你的心也疼得犹如刀割。
胡适在儿子的信中写道: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
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
因为有你的参与,
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