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次文学讲座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黄石市第六届散文节暨富川文化讲堂的活动,亲耳聆听了几位作家老师关于文学与人生的演讲,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杨作家身材秀颀,戴一副眼镜,留着长发,第一眼就给人一种艺术家的气质,也符合他作为诗人留给人们的印象。他的散文《桃花渡》入选大学语文教材,有诗歌曾获得国际朗诵节金奖,拥有多项头衔。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谦逊随和,声音富有磁性,普通话讲得很好,娓娓而谈。

作为出版人,作家谈到了普通作者投稿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首先要忌一稿多投,这是编辑们很忌讳的;其次电子稿件应采用仿宋体5号字,这是大多数编辑所喜欢的;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能够接地气。每位作者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找到最准确的符合自己语言风格的词语。

作家以自己的经历谈到了一些创作的感受,比如说他写诗《山上的老人》就是以自己的外公外婆作为蓝本来描写的。“大雪天,我行路难,万径人踪灭。你望断云归路……不管你在不在,你都是山上住着的神仙”。作家以此说明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

郑作家谈到了小说的语言问题,小说离不开对话,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她举例说,农民与知识分子、大人与小孩的语言都是不同的。有人在小说里写一个没有文化的村妇,出口成章,喊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这就有些离谱了。她还提到短篇小说不宜写得太长,她个人喜欢将字数控制在8000字左右。

毛作家谈到了写文章读与写的问题。写作离不开广泛地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坚持输出,持续练笔是很好的,写不出来的时候也可放一放,灵感来了,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今天的讲座上我还第一次见到了学勤,他是作协里的常客,参加过过去的许多场活动。他在省城做水果生意,为参加今天的这场活动,特意赶了回来。我们是一个母校的校友,都在军垦农场生活过多年。学勤出道很早,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在写通讯稿,在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文章,前几年在飞卢网上连载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反响不错。

我与学勤之前并不相识,只在一个大的同学群里神交已久。为生活所迫,近年来他将重心调整到做生意赚钱上,对文学的梦想自然远离了。他自嘲现在写不出什么东西,文学不是生活的全部,要用经济支撑起我们曾经的梦想,照亮文学人生。他是理性而洒脱的,对于文学真相的认识让人印象深刻,他的感悟让我感同身受。

这一次我又见到了刘会跃,在去年的年会上我们曾见过面。他是本地知名的小说作者,发表过很多有影响的小小说及短篇小说。简短的寒暄后,他提出小说作者应多加强交流,可以参加一些活动,与知名编辑接触对话。他热心地加了我的微信,又向我推荐了地区小说作家的一个微信群。考虑到自己在小说上并无建树,入群德不配位,忝列其中有僭越之嫌,我婉拒了他的好意,只说以后有机会再加入不迟。

今天的活动不虚此行,对我来说,既领略了知名作家的风采,又与本地的作者有了更深一层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