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作一泓清泉
——读《西游记》有感
在社会这潭污浊的浑水中,在现实这把锋利的尖刃前,我们都愿做“出淤泥而不染”的人,都愿作“不忘初心”的人。但生活中能把这个愿望化为实际的人,应该是凤毛麟角。
近日读明朝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惊叹于悟空的智慧、胆识,我厌烦于八戒的好吃、懒做;我佩服于沙僧的质朴、踏实;我更悲哀于唐僧的愚善、迂腐。每每见到三藏人妖不分,善恶不辨,又固执地误解、斥骂悟空时,我心里有一瞬都恨不能把他从字里行间拖出来,给他兜头浇一桶冷水,让他清醒清醒。但愤怒过后,又很为三藏感到悲哀。在那个封建的社会,他信奉的是封建思想,他的行为是封建愚行,他的思维也是封建固化的。这种个人信仰本无伤大雅,但我认为最可悲的是,他把这种僵硬的思想套入别人的脑子里,他用这种落后的思想去管束别人,用无边际,无底线的愚善,去包容恶人,去斥责“嫉恶如仇”的行为。你自己迷入局中,却硬要将清明的人拉入其中,这种“只有我才是大义”的畸形心理是病态、封建的。唐僧饱读诗书,吟诗作对,无一不精,但他却丝毫察觉不到自己荒唐的行为,为什么?因为在他周围,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又有何必要标新立异?
呵,梦想里,我们都想成为大圣那样的人,但现实中,我们却成了一个“愚昧”的唐僧,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随波逐流?为什么,我们要给自己加上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为什么,我们扮演三藏,却真做了三一个三藏,从而忘了灵魂深处的大圣?为什么……
押沙龙说过“初期的理想主义是退潮后,沙滩上往往就剩下一群中年胖子。他们从沙滩流落到各地的酒桌上,一个个看透世态的聪明样子,让你想象不出在那层脂肪里埋葬过一个充满理想的少年。”盼,在我心中,有一泓清泉,荡涤着我思想的尘埃,我灵魂的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