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畅销书,因为坚信流行自会有流行的道理,而也有很多人不喜欢畅销书,认为其未经时间锤炼,也过于大众没有逼格。而我对于畅销书则既不狂热也不排斥,也许它不见得够好,但书和人相似,无论怎样,总有值得你爱的地方。
热爱是一种天赋
主人公A.J.熟悉各种作品的流派,有所厌有所喜,对每一个自己看过的作品都能说出一二,并有强烈的理由去划分自己是否喜爱,我想那并不源于单纯的积淀,更多的是热爱。
“你最爱的书是哪一本?”书里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问话,而我也不禁去想我最爱的书,我的确有很多喜欢的书,可没有最,也谈不上爱。爱是一种太过强烈的情感,只有无比坚韧的人生才能承受得起。尤其当那爱之前还要冠以热之名。
不只是有关书的问题,我曾被问过许多,爱吃什么,爱什么颜色,爱做什么事,爱哪个作者,哪个明星,谁的音乐……我厌倦了回答不知道,那让我显得虚伪而不够真诚,所以每当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在进行权衡与比较,误拿不讨厌当作是爱。那至少让我有话可说。
然而什么是热爱,热爱是缺之而不可,是因爱而逼近的欲望,是因爱而生的巨大力量,而我所有的欲望与力量,从不源于爱,只是源于我为自己设定的生活。无爱支撑之下的欲望就像是穿着不合脚的高跟鞋爬山的旅程,痛苦与目标交织前行,即使到了山顶也不会有所惊叹,因那旅途的疲惫和代价早已淹没了激情。所以我羡慕那种有热爱的人生,羡慕那些因热爱而暴怒的人生,羡慕那种在热爱中起伏跌宕的人生,如此的人生,让人独处却也并不孤单。
然而无爱怎么办,或者说无热爱怎么办,热爱是否只取决于个性,还是关乎知识与阅历,或者只是自我意识中一种虚伪的假设,我不得而知,仍需要生活不断给我答案,只是应该明确的是,在无热爱的生活状态之下,必须要有目标,因为目标达成的喜悦便是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唯一动力,也没准到了山顶会感叹风景这边独好,从此爱上爬山。也许不热爱,只是我们还不知道那所爱之物是什么,或者能带给我们什么。如此只有一途,去知道。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A.J.——孤独的偏执。主人公的塑造让我印象深刻,他的两次暴怒,一次因为书的选择要求苛刻,与艾米起了争执,一次因为他母亲送的电子阅读器对母亲进行了斥责,这都让人觉得他不是什么聪明人,至少不是什么懂得兼容并包的聪明人,可正是这种对喜爱之物的偏执,让这个人越发可爱起来,而爱与被爱却是唯一能改变这份偏执的力量。是不是孤独的人更易偏执,又或者爱能改变注意力与生活的重心?于此我不得而知。
伊斯梅——浅薄的深厚。虽然A.J.和艾米和玛雅这三个人在文学上的造诣与境界让人很向往,他们有着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并有足够的热情与勇气,将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一笔带过,然而此般幸运到恰到好处的人并不多,多数是伊斯梅那样的人,美丽却总是带有些许缺憾和不幸。
所以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伊斯梅这个角色,她执着于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哪怕只是一种肤浅的追求,“我浅薄”她说,活得真实。哪怕被生活赋予再多的打击与悲伤,也能坦然说出什么是她向往的,而什么才是她的现在,无奈却坦然地接受其间的差距,那种对破碎生活的承受能力是这个女人身上最了不起的地方。太多的人并不是死在追求远方艰难遥远的路上,而是死在了自己自欺欺人自设的幻影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努力至死也还是得不到的,虽然这并不能成为不去努力的借口。
玛雅——你永远无法抚慰一个孩子失去母亲的悲伤。亲眼见证玛雅的变化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从一个伸出小手要抱抱,吐字不清大字不识便会说爱的宝宝,变成了感受孤独享受安静的孤单少女,当了解什么叫做妈妈自杀了以后,这个给A.J.生活带去重大转变,让其倍感人世温情的女孩,深深陷入了命运预设的泥沼里。虽然她有A.J.,虽然她有艾米,虽然所有人都爱她甚至比亲生父母还要爱她,可她永远也没有机会了解那两个把她带到这个世界的人。对于父母记忆的空白,再多爱也难以填补。
读人如读书,这话我不是第一个说,却是到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在用一生的时间不断完善自己这本著作,并选择想要以怎样的方式被阅读。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在读其他的人,读每个人的故事,读每个行为和语言背后没有明确表达的隐藏含义,当遇到感兴趣多一些的人,便读得也仔细一些,而对于不感兴趣或者于生活不那么重要的人,往往读得粗浅。
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选择自己被读的方式,和经历那些愿意认真去读并能够读懂的人。因此首先成为一本好书,再遇见一些好的读者,那便是价值所在了。
经常会自己写一些东西,有的言语晦涩,有的啰里吧嗦,晦涩的通常都是为了装逼的,啰嗦的通常都是怕被误解和打击的。语言精简虽是好事,但总要明白说一句话的意义,如果是为了记录表达和传播,自然是直白全面得好。毕竟我们不能渴望别人像我们了解自己一样了解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句话的理解可能都是不同的,因此我更倾向于对于记录的东西把话往明白了说,这样才能在日后更真切地明白自己当时的想法,从而看到自己的进步或者转变。四十岁还会喜欢自己二十岁时喜欢的书吗?那要看什么书,是否值得有阅历翻新后的解读。自己的记录也一样。
没有人能自成一座孤岛
本书诠释了两种爱,一种是生理上的爱,由被需求被爱而引发的爱的回馈,即最初的玛雅与A.J.;一种是精神上的爱,即价值观的共鸣与思想的互惠,即艾米与A.J.。孤独会催生人寻找爱的力量,但并非所有爱都能解决这份原始的孤独感。没有人能自成一座孤岛,即使A.J.这样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并有所热爱的人也不能,而我们却往往在自己的孤岛上孤立无援。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幸同时获得这两种爱。我们终其一生地寻找,又在找到之后猝不及防地失去。
书中用毫不矫揉造作的情感刻画了这种拥有与失去,没有大肆地渲染爱或悲伤,无论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的爱(玛雅),还是男女主人公找到灵魂伴侣时的喜悦之情,又或者是男主患病,女主的一句“你知道我花了多久才找到你”,也许会让人有所触动,却毫不至于到落泪的程度,因为那是一种未经历的人无法体会的爱,和经历过的人不愿回想的悲伤。那爱与悲伤不在啰嗦细致的文字里,而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
与许多其他的外国小说来比,这部小说明显缺少的是对人物生活环境的大肆刻画,我不知道那究竟是怎样一个岛,长满了怎样的植物,然而却能深切感受到那岛的真实存在,书中岛上的一年四季从不是因风景变换,而是因出版社的推荐书目变换,仿佛季节与这座小岛上的书店并无相关。确无相关,无关之事也无需赘述,笔墨有限遂倾于所爱,这书,这人,在意的只是那些书和爱书的人。至于那岛实际如何,除了书屋及人们对书的态度以外,就都留给读者自己去创造了。我觉得不重要,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