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四年前,也就是哥哥上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遇到这本书《窗边的小豆豆》。当时哥哥还未能完全独立阅读,但因为这本书实在太诱惑我们了,于是我一字一句给哥哥全部朗读完。
今天再读《窗边的小豆豆》,我家妹妹即将进入苗班。这本书的点滴,又一次刺到我内心。
做父母,不是和孩子讲对错,
也不仅仅和孩子感同身受就可以,
还需要更大的修行!
小豆豆因为心爱的小包包掉进厕所,竟然匪夷所思去掏粪坑,试图拿回她的心爱之物。而校长经过之时,并未责怪,只是指导她要把掏出的东西放回原地。
结果,小豆豆并没有找回她的小包包,但因为深切感受到校长的用心和体谅,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好习惯,才决定用行动改变。
巴学园的校长,没有因为自己是校长的身份,就用语言去教育孩子,强行要求小豆豆不去做危险而又傻兮兮的掏粪的行为,只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豆豆被暖到,
也意识自己的不妥行为,
才愿意最终去彻底改变。
我看到这一段,
被小豆豆惹得小好气又好笑。
特别佩服校长稳如泰山,
对于孩子的信任。
我上正面管教讲师培训课程上,有一次演练,一位妈妈就因为家里两娃争宠苦恼不已。本身精力有限,很难有耐心摆平两个,情绪失控后又觉得对孩子有愧疚。
这一幕在多子女家庭,会经常上演。
而我这一位懒妈妈,属于经常装聋作哑,两娃吵得再凶,只要没有伤害安全隐患,我绝不会插手。妹妹哭得再凶,最多就是抱抱,不评判不指责,做妈妈该做的事情。
孩子是非常有灵性的,
看到父母无法帮助,
自然选择自主协商解决问题。
路上两娃争吵,我通常就是把车停在一边,
我等你们,
你们决定什么时候回家!
孩子是矛盾的综合体,妹妹一边大叫“我不同意”,一边已经在察言观色哥哥的举动。大部分情况是,我都没闹明白前因后果,人家兄妹就已经粘糊在一起。
公平这件事,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孩子心里自然有杆秤,
你在安全的区域放手,
孩子就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也会慢慢培养出来。
懵懂孩子的开悟,
似乎不是经由我们大人去讲道理完成,
而是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影响孩子发生改变。
原文中有这样一段,
“豆豆在巴学园的第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豆豆一直在盼望的吃“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的午饭时间终于来到了。这“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说起来,这个词本是校长想出来的,指中午饭盒里面的各种菜类。
一般情况下,人们提到饭盒里的菜时,总是说“请注意培养孩子们不要挑食”,或者说“麻烦您不要让孩子们的营养太单调了”等等,但校长却是一句话:“请把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给孩子们带来。”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谁也不会说“不喜欢吃烤鱼肉卷”,也不会在心里捉摸“谁的菜高级,谁的菜不带劲”了,反而会高兴自己两样都齐全,彼此又嚷又叫地欢笑起来。
因为校长还是位音乐家,创作了一首叫做《饭前歌》的歌曲。”
不管生活艰辛或富有
都要赋予生活以仪式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
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
都会充满想象力和惊喜。
有一位美国妈妈,非常希望带女儿周游世界,但因为经济受限,暂时不能成行,于是决定每天做一个不同国家的美食给孩子品尝,通过美食带孩子环游世界。
4年195个国家的650种美食,
妈妈带孩子用味觉环游世界!
四年前,我和孩子刚到长沙的时候,生活也特别不习惯。
长沙饮食重味重油,即使肉包子也是一包油,外面的饭馆基本单一,清一色的吃粉,哪有江南吃个早面几十种浇头可选。于是决定自己做饭。
困境是挖掘自己潜能最好的时机,
用食物感受生活的甜,
是我们能引导孩子
特别细微而又特别深入的一种方式。
紫薯,我可以把它捣鼓成软糯的紫薯汤圆,外婆很喜欢;红薯,可以换身香甜浓郁的芝士红薯甜品;长沙人不吃品种,就干脆自己做牛肉洋葱包、香菇菜心包;哥哥不喜欢吃鸡蛋,就变着法子做玉子烧、肉松卷~
自家做的小点心,放学带去学校分享,经常一抢而空,无意中用食物和长沙这座城市建立起深度的链接。
食物是个大学问,
不管身处世界哪一个角落,
我们必须和一日三餐和谐相处。
就像巴学园校长所讲“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孩子如果能通过食物,来做好生活的平衡,健康的平衡,心灵的平衡,就已经会足够热爱这个世界。
我家妹妹最喜欢听的绘本之一,就是《绿色食品王国》、《红色食物王国》、《白色食物王国》和《黄色食物王国》,各色食物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和能量来源,食物中自有温暖的力量。
通过在餐桌上,
为食物和整个世界建立链接,
整个世界都会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诗和远方并非遥不可及,
关键是懂得生活,
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最大的快乐!
人类的本性,就是不断探索,
父母不管是溺爱或是管控,
都有可能阻碍孩子的这种天性。
李中莹老师在《心智力》讲,
现实世界分三个层析
第一层,是物质世界,讲对错
第二层,是心理世界,讲体验
第三层,是系统世界,讲心智模式。
如果父母可以创造更大的系统世界,
赋予孩子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比如,将食物和整个世界链接在一起,
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很可能会显示出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