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很久的《后来的我们》4月28日上映了。
初中那会儿,听《后来》时,总觉得其中一定有故事,也隐隐觉得将来一定会拍出来电影。
只可惜《后来的我们》与《后来》还是不一样的。不是“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也不那么遗憾”。
因为“奶茶”和《后来》的情怀,让我走进了电影院。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两个同乡的年轻人北漂发生的爱情故事,分手后,后来他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后来的我们。
现在的电影都喜欢拍在别人的电影里流自己的眼泪这种类型的。我也是酝酿好了情绪,准备好了纸巾,准备大哭一场。
然而,电影的故事平淡无奇,甚至没有丝毫转折。说男女主角在北京开始混的悲惨吧,我也北漂过,住的比他们还要悲惨,混的还不如他们,我相信大多数北漂的人都有同感,所以很难引起共鸣。
现在的电影几乎都很励志,《后来的我们》也不免落入了俗套。男主人公经过不断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功,买了北京的房子。
现实中北漂的人有那么多,真正成功的能有几何?
北上广深杭这样的城市确实工作的机会多,可想在众多精英中,变成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一位,真不是靠爱情可以换来的。
二三线城市,甚至是老家又有何不好呢?
道理讲清楚最好。而不要让男主变成不听老人言,气老人,获取成功,这样的标榜非常不好。
奶茶的醇厚是够的,但是还差奶香。
真正让我提起泪点的不是故事,是田壮壮最后的那封信,说“缘分这事,能不负了对方就好,要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我们每个人在结婚之前都有一些前任,不管是前任几,他们都是我们的大学,我们从不知道照顾人,和不知道怎么照顾人,到学会了如何更好的照顾对方,却因为种种的不适合分手。
对下一任几乎是把在上一任大学中学的知识都用上了,每一段恋情我们都很尽心,我们都想随时中止恋爱走向婚姻,我们都不会负了对方。
可每一个曾经的相爱又会随时失去,我们有时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留有遗憾。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我们终究会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那一位。可不管是走到到一起的还是没有走到一起的,人的一生不都是一种遗憾吗?
正如电影的画面:
重逢的见清问小小,
“如果我们当时没有分手呢?”“我们后来也会分手。”
“如果我们就是不管不顾在一起了呢?”
“那我们可能已经离婚了。”
“如果你肯相信我,陪我坚持到最后呢?”
“那你也许就不会成功。”
后来的我们不管是成为了我们,还是成为了夫妻,只需在那时相爱就已足够。有一万种理由都可以拆散我们。
电影有一段细节是失败的。
2008年春节,周冬雨在饭桌上和大家一起唱《北京欢迎你》,可《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在庆祝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的时候群星演唱的,在2008年春节还没有这首歌。
所以电影的不注重细节,证明刘若英的导演路还很漫长。
期待很高的一部电影,看完后却有一丝失望。还有就是非常想让电影的插曲有《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