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科生误入艺术殿堂

如果说,要用一个字总结2天的课程,我的唯一之选是“慧”。倪叔的一个“慧”字,完美地衔接了荔枝哥前一天的3个引擎,也从一而终地贯穿了他自己的3个引擎。与此同时,也让我陷入了深思。

小组讨论时,我可以从文言文的“三”、到荔枝哥的“火柴理论”、“拿捏”、“目的性”,诠释“慧”字上部的两个丰和下部的一个心,唯一不能解释的就是中部,看山不是山,名曰也不是曰,那种梗塞就像是网络检测时自左向右的循环亮点突然变成了一个大红色的“×”,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突然当了机。同组的技术大师金老师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而同组的倪老师则以其博学的渊源,佛系而又智慧地解释了这个“慧”。瞬间五体投地,脑中只飘过5个字送给自己——“理科生思维”。

从记事以来,脑海中烙印的记忆片段都是慎重而又规矩的,似乎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相比于欣赏一篇美文中的修饰手法、用词措字、甚至背后的深意,我更愿意去梳理一本书的梗概,形成自己的记忆树。犹记得高一时,班主任极力建议我选文科,她的理由是,当强逻辑之于文科生,那就是王者。而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除了考虑未来的就业前景,压死这只叫“文科”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我“没有文艺,纯属理性”的执念。自从踏上理科这条道路,逻辑性、合理性就是检验的第一标准,面对学业、面对工作、面对生活,理性当道,让所处的一切有序运转。

但是,当左侧理性的“丰”屹立的时候,右侧感性的“丰”就暗淡无光了吗?我的答案是:即使不如左侧耀眼,但它从未缺席。我所认知的感性,除了来自于美文、电影、电视,最重要的是酸甜苦辣的经历以及此情此景下的感同身受。生活总少不了鸡飞狗跳,工作也从不缺起起伏伏。电影院里的涕泗横流,网综播出时的捧腹狂笑,以及飘窗下落日余晖映射的沉思倒影,都是心底泛起的感性的涟漪。当学识已经站起来的时候,阅历请你慢慢地……慢慢地去积淀、去体味,最后让“慧”字的两个丰旗鼓相当。

最后,愿聪慧如你,愿智慧属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