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对秦朝的认知都来自于我们读书时代历史课本上的只言片语,最后留在记忆里的只有一个印象:残暴不仁。
总之我是如此,提起秦朝,想到的都是一些血腥场面,比如:焚书坑儒,烧书,活埋儒生,商鞅变法,血流成河等等。对于这种残暴,我的心里也是不喜的。
而我们家恰恰也姓覃(念qin),我念初中的时候因为是学校的学生会干部,正好是管纪律。那时候的学生很皮,很不好管理,中午午休要求大家不出声,可是有的学生就喜欢瞎捣乱。我一个女孩子,很多时候都是没办法束缚他们的,毕竟他们野惯了,不把我这个小丫头放在眼里。
我中午执勤检查纪律的时候,遇到过几个顶撞我的男生。他们在午休时间大吵大闹,我出言制止和提醒,他们用手指着我鼻子问我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管他们。
一开始我都是一脸正义的让他们直接去德育处办公室报道,请老师为我撑腰。但后来因为他们骂我只会打小报告,所以我便一气之下开始每天拿着一根一米左右的细棍给自己壮胆。
一开始我没用棍子打过谁,可有天一个男生不但不遵守纪律,而且还说话极其难听,说我是老师的走狗什么的。我也一生气给了他一棍,正是夏天,他裸露在外的胳膊上立马冒出一条鞭痕。那一棍一定很疼,因为我在这混世小魔王眼里看到了泪光,他自知理亏,没再理我,自顾趴在桌子上抹眼泪去了。
一朝得势,我便开始觉得这棍子实在好用。于是每天都带着棍子去执勤,有时候也会真的用它来打人。久而久之,我在学校就有了一个绰号——覃二世(好死不死,我不仅姓覃,还行二),这个绰号表示他们都觉得我就是那个残暴的秦二世。
我虽然也不喜欢这个绰号,但是只要他们不在我执勤的时候出来挑衅我,或者没有不听提醒警告,我都不会生气,由得他们去了。
说来,我和这大秦帝国还真是有缘,我对那部国漫《秦时明月》,还有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都有过一段时间的痴迷。最近我看了《大秦帝国》的前19章,我深深的意识到,我以前的想法未免太过片面了,秦王朝真的不是我想象中那样没有任何值得肯定的地方,相反的,我倒是特别佩服秦公嬴渠梁任用卫鞅变法。
毕竟事情是要放到一个大环境下去看的,而不是单看事件的本身就能得出一个所谓的结论。这种不看大前提,不看大环境得来的结论,不过是断章取义。
就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秦王朝的建立,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王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里程碑。
当时的周王朝已经濒临灭亡,天下大国有七,小国更是为数不少。为争更多的土地,为了建立自己的宏图霸业,各大国家之间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
秦国作为七大国中的弱小国,连年被魏国欺压,国家积贫积弱。嬴渠梁继位后,最先想到的就是要让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于是各种忍辱负重想尽一切办法止战,只希望能给国家争来一口喘息的机会。
然后他广发求贤令,希望召集天下贤士无他一起变法让秦国强大起来。我记忆中,秦国变法是很残暴的,根本不把人当人。可事实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那时的臣民大多经历连年征战,周礼也没落了,整个国家更是好斗成风。为官者自顾自身利益,不管子民死活。在一个好斗成风的国家,拳头硬的人才有说话权的国家,自然经常都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大打出手的事件发生,甚至死人也是常事。
而且国家战争不断,形成了一个强武弱文的局势,国民不懂道理,不懂礼仪,蛮横无理,不服管教。国家管理者又朝令夕改,导致国民对王朝失去信任,根本不信不听王的号令。
这样的国家,如果不用徙木立信的方法让大家建立对官府的信任,如何能让百姓信服和愿意遵守国法呢?国家内部总是争斗连连(世族斗争),如果不用铁血手腕让大家看到国家改变的决心,如何让变法继续下去呢?如果不重新分地,不给民众自由种植的权力,如何能让他们安居乐业呢?
手段不强硬,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让国家更快的焕然一新。老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何尝不是一个道理?四川有句话说——黄金棍下出好人,也是这样的道理。
有的时候,强硬的手段不过是为了更好的保证结果,更快的提升效率。至少这一点在后来秦一统天下这件事儿上得到了极大的印证。
所以,我们不管怎样,都应该更好的结合实际来看待问题,不要只听片面之词,一叶障目。《大秦帝国》真的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小说,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相信读完以后对秦朝会有另一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