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概有人会羡慕大冰的生活,有着“以梦为马,浪迹天涯"的“自由”,然而,那似乎是别人的人生,看看自己,永远周旋在不堪的生活和抱怨多多的工作中。
我们常常会问对方:那既然工作不开心,为什么不辞职呢?
——你以为现在找份工作那么容易啊?我每天要吃要喝啊。而且, 这份工作有四险一金,每年年终奖可观,我们公司的资历又很牛逼,而且我已经干了几年了,要重新开始,我舍不得……
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困惑?会不会在职场也这么迷茫而又舍不得这份工作的福利又不想重新开始?
究竟怎样才在职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得开心快乐?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特别有趣的方法,它就像一面镜子,让你看清楚自己的路在何方;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你职场的未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提出,叫“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它从一个很清晰的角度,为我们解释清楚什么叫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才能够更适合。
在我们心中有一个根心蒂固的思想:找一份工作就和嫁一个婆家一样,讲究个从一而终。中国人怕变,虽然老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但因为竞争压力和外界舆论,他们害怕自己过频的换工作,会被人指责没责任心。中国人图一个稳定,如胡适在《不朽》一书里写的,信奉名教。他们找工作,喜欢找大公司、500强、铁饭碗。他们20岁就开始着急的为50岁的养老做准备,他们很害怕自己的一个不谨慎,就会沦落到“喝西北风”,他们是永远活在未来,也担忧未来的人。
但他们很少能抓住当下,审读下自己的内心需求。
这个理论把职业分成了两部分(自身、职业)和4个要素,特别适合用来内观自己的需求:
个人能力:能力、学历、 资源……
个人需求:经济、成长、成就感……
职业要求:结果、绩效、指标……
职业回馈:钱、荣誉……
从个人来说,适合你的工作是成功又幸福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适合的职业是这个员工能干好,也是他想干的。
那么请做一个检视,看看自身的能力、资源、经济等条件是不是足够优质,对于职业的要求、回馈是不是合理。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其实,所谓的“成熟”是要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样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一味抱怨。
判断一个公司的好坏,一看老板的人品,二才是看这家公司的业绩和进步空间,三看同事间的人际相处,四看能为你带来什么。治人如治城,好的公司,善于把每个人都运用成诸葛、刘关张,在这,你不光能收获到三十六计,还能结识到一群桃园结义、香案齐眉的挚友……
同理,判断自己究竟为什么对工作诸多抱怨,我们来问问自己,对于这份工作,你是“干不好”还是“不想干”?
1、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提升的地方在“企业需求”、“个人能力”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组织的需求了?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老天很公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劣势,比如我写东西还行,但跳舞就肢体僵硬,打篮球还行,但乒乓球就素来过不了三拍子。他们最应该学会的,是找出自己某方面的特长,而不是用己之短比人之长。
如果你经过分析组织的需求,发现个人能力跟企业需求并不匹配,那就要好好考虑自己未来的想去哪里发展,需要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在这家公司有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位,如果没有,我能不能把这家公司作为跳板,跳到更好的地方?
慢慢地从思考到行动的转变,从“干不好”到自己有能力“不想干”。
2、如果答案是不想干,提升点则在“个人需求”和“职业收益”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知道 ?职业有时候能给你想要的,有时候也没法给你,因为大部分时候公司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获得这个收益?
人职匹配是个人与企业动态平衡的过程,在个人能力大于岗位要求,个人需求大于企业回馈时,不要立即跳动,一是要感恩,感谢培养你的公司,要有适度的贡献;二是综合看自己的收益,除了薪资还有发展与情感;三是看看现有的公司还有什么可能。尽管现在不是强调忠诚的年代,但在一个肯发展的公司,平衡可以放更大的时间跨度!
职场模型虽然简单,但是它透露出来职业的一个底层逻辑——等价交换。职业是一种通过持续地满足对方需求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是一个持续的等价交换,所以交换双方最好的状态,就是匹配。
有个人说:“ 唉,工作做不好。因为客户不好,形势不好,市场不好。”
我对他说:“ 你的意思是说你只有客户好,形势好,市场好才能做好事,是吧?”
一个人对于外部的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
找工作就跟找另一半一样,是需要相互匹配的。纵观身边大部分人,没把生活过成诗,却把婚姻当成了任务,“适龄而结”。中国人自古接受了太多的“责任”、“奉献”、“忠诚”教育,很少有“爱”、“幸福”、“自我成长”的认知。所以婚姻不幸福,别离,因为你有“家庭责任”,为了孩子,忍了吧;工作不开心,别换,因为你有“社会责任”,熬着、待着,会“好”的。当我们慢慢想对婚姻爱情选择“自我所爱”,那么,对职业的认知也需要拔高到这个层次。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6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