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我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和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对比,从中发现,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聚焦学生学科发展核心素养,更加重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更加关注学生内驱力的养成。
从结构上看,“前言”部分调整到目录之前,设置“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等板块,旨在引导教师以“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为指导,深入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明晰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把准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主要变化板块又从一课程方案,二课程标准两方面来说的。课程方案上:一完善了培养目标,二优化了课程设置,三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着力培养核心素养,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四增强了指导性,注重“教-学-评”一致,五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
从内容上看,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强调“集群”“整合”等实施策略,从目录内容看,有以前的三大板块拆分新增位,现在的六大板块,更细致更具体更有指导性。如新课标的前两个板块,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原来都在前言里,属于一个板块,课程性质原来是一段话,现在是一整页,文字表述更具体,更细致,更强调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理念更新变化由以前的四个方面,变为现在的五个方面,第一点,由原来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第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教学形式),三,突出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完整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通过对新课标的自我摸索研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几个板块让我印象深刻,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立足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领域进行阐述,总目标围绕着四个方面展开了九条具体内容,总目标九条中,1、2、3条对应文化自信,4、5条对应语言运用,6、7条对应思维能力,8、9条对应审美创造。接着是学段要求,学段要求也可以成学段目标,以前是学段目标与内容,而现在改成了学段要求,且由以前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变为现在的四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索这四个维度拟定,也与核心素养相契合,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更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识字与写字
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由原来的六条合并为四条,基本无变化,第二学段(3、4年级)由原来的五条合并为三条,前两条中第二条在“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后加上了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新增加了第三条,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第三学段(5、6年级)由原来的四点合并为两点,且在第一后“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后面增加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第四学段(7-9年级)原来的四条合并为两条,在第二条临摹后面加上了欣赏名家书法。
(2)阅读与鉴赏
阅读与鉴赏板块是原阅读板块的升级,这块内容在四个学段有变化,第一学段(1、2年级)原来七条合并修订为五条,且其中第四条为新增“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3、4年级),原来九条合并为六条,且其中第五条为阅读的连续新增“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5、6年级)原八条合并拆分七条,且其中第六条为连续新增“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第四学段(7-9年级),原12条合并为九条,且其中第七条为连续续增“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续增的内容可以看出,课标从起始年级开始更注重整本书的阅读,要求逐步提高,对于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以后务必重视起来。
(3)表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是原口语交际+写话(习作)板块的综合,第一学段(1、2年级)前两条为原口语交际内容,后两条为原写话部分内容,第二学段(3、4年级),原习作六条加口语交际的三条改为现在的六条,第三学段(5、6年级),前两条为口语交际六条内容的合并,后三条为原习作的五条内容合并,第四学段(7-9年级)前三条原口语交际六条内容合并,后四条写作原八条内容合并,增加了第六条后半句“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
(4)梳理与探究
梳理与探究为原来的综合性学习板块,第一学段(1、2年级)原来的三条合并为三条,且第一条为新增“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学段(3、4年级)原四条合并为三条,且第一条为新增“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5、6年级)还是四条,但第一条是新增“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写字能力”,第二条,增加了“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第四学段(7-9年级)仍然是四条内容,前两条为新增,第一条为续增“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第二条为新增加的“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从这部分新增的内容可以看出,语文语文的字词句段篇教学不能忽视,日常学习要抓好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二、课程内容
(一)主题与载体形式。
主题与载体形式包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革命文化,三社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三个知识板块内容都有载体说明,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即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清晰地给我们指出了该板块涵盖的内容。
(二)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
这一板块具体内容描述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明确了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部分的内容分三个层面总共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本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六个学习任务群也是基于课程目标进行设置的,第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针对目标中的第一个板块识字与写字展开,第二层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针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这两块的目标来展开设置,第三层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针对梳理与探究这一块目标来进行展开。每一层学习任务群在四个不同学段展开叙述后,后面跟着就是教学提示,这部分内容给我们详细而又具体的指明了每个学习任务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教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里边的整本书阅读,我觉得这块内容特别好,在第一学段(1、2年级)没有明确指出推荐书目,只说了让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或浅显的读物,让孩子们从中体会读书的快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书去读,在第二学段(3、4年级)则推荐了四本书目,可供大家进行阅读,第三学段(5、6年级)推荐了六本书目供大家阅读,第四学段(7-9年级)推荐了九本书目供大家阅读。整本书阅读这块可以结合我们学校的全学科阅读与课本上的以前容易被忽略的“快乐读书吧”内容去展开,平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激发他们爱上读书的兴趣,但不要在教材里完全定死,要有相对自由的书单,提倡学生自己去自由阅读。越是指定,规定太多,学生阅读的兴趣越低。整本书阅读虽然是课标的一部分,但不要过分把整本书阅读扩充化,不要搞过分多的活动,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不要过分苛求。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在这一块内容里边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在以前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内容上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教学建议又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条是目标确定,立足核心素养,以文化人,第二条针对内容选择题,体现学习任务群,整体规划学习内容,第三活动设计,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情境凸显实践性。
第四,互联网+主要是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变化,探索教与学方式变革。评价建议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来说,过程性评价又包含了评价原则、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包含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综合结果,学业水平考试主要从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命题要求三方面论述,第三教材编写建议,第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新增的第五条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这几个重要板块内容,是在尊重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我也学的很粗浅还需要反复研读,我想也只有理解透彻了这几个板块内容,才可能真正读懂新课标,才可能进一步做到“教-学-评”一致,才能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