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厨男超爷
——从城坊间、乡土系列人士之“班超”
火山
泥焗鸡文学刮起的本土旋风,带动了本土文学人士链接本土风情美食。忽然有人提起了“粉鸡”,有文友想起新城球城附近有家粉鸡店,那里竟然写着“从化第一家”。
粉鸡实际是一种三角形的粉团,作为儿时记忆的重点食物,此种粉团带着深深的亲情。母亲曾联合邻居数家人,邀约几个小朋友一起玩,顺带做起了粉包、粉鸡等等。其中粉鸡制作的动作美妙,让我觉得这是一种乡村的柔术与舞蹈。粉团恰好粘着,筷子轻轻一拌,挑起粉团在将要滚开的水面,筷子再两边一分,粉团恰好三角形落入水中;手部动作要纯熟和快速,如幻影般切菜又像打着咏春拳,最为喜欢的就是粘在兜中的少量粉团,再倒扣在水面,蒸汽喷熟后,捞起来再放点油盐或抽油,等不及凉下来,用手轻轻撕着薄薄的粉面,看着如荔枝肉的粉,嘴角已经流着口水花;饥饿的记忆好像随风而去,就是有这些特别食物引诱,我们好像又忘记了饥饿。
某日和高中同学聊起粉鸡,班超说改天引我去他的外家试试,这家伙灵活多变,以前文章的大才子、敏锐人士,现在竟然喜欢下厨,喜欢照顾家人,满足家人的口福,天天变着食物的花样。在他面前,我哪敢提自己愿意写什么乡村散文,只是有点感觉要轻泄,写写也只是玩点花样,起码对得起花样年华吧。他做的粉鸡,已经有时代的新口味,葱花、芋头粒、烧肉,想变换什么口味,就随机取样。怎么好像我们做某些科学小实验一样,能够找到本土的实用材料,就尽量尝试改良材料的使用。人类除了所谓的规范,在本土化的融合下,规范也成了灵活的标杆指引。有一位做保险的朋友,她看到我们分享粉鸡,她也大叫我也会做!改天去她那里带文友一起品尝,我们偷笑,看着吧!后来回到办公室,有些同事轻笑,我们有时也会小聚做点粉鸡的,原来生活轻松与享乐,就在食物中流转;怪不得宋朝时期的食物食材弄得那么精致和风雅,原来这是传统的社交便利之道。
文学风刮起来,本土食材就有数阵旋风流转,至于谁会得益,心照自知。正式的粉鸡品尝,是在班超的家里,那次同样也是只有我一个客人,我笑说你这样我会写写你的,估计会提前排期写。他这个七零后笑着露出一特别白的牙,似乎答应又似乎不好意思拒绝。这次粉鸡的制作全套出具,剩下的粉专门倒扣在一个蒸锅里。食材又改良用了其他的材料,风味又另一款,用心就能酝酿出好食物,也可以看出人对于家庭在心目中的分量。低调一壮男,如此迷人,风景变幻,不若重情重义者。
天佑中华,还留存有无数隐约的栋梁。家庭的和谐,对于社会的滋养有如何的多,教育拉扯也只是装饰一下罢了。最多还不是弄出哄人刺人眼球的工具,炫耀了一个又一个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