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发鸠山

在少年时,读中国神话故事,便知道了精卫填海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美丽传说,那人面蛇身红发披肩的共工因打不过颛顼,一怒碰向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可见这不周山之高大雄伟。后又看注解,知道以上传说均发生在长子县,不周山也就是发鸠山。从那时起就很想一登不周山,领略一下这千万年前的纷争与怒火后的发鸠山,但因时间总不凑巧,一直未成行。                                                               

    7月26号看长治徒步群发了一则活动通知,知道群里已计划在7月28日到发鸠山下灵湫庙沿浊漳河南源徒步。这不正是我日夜期盼的活动吗?于是赶紧报名。                          第二天七点在市区东北的全季酒店集合,一共45人,乘坐一辆大巴车准时出发。                 

        出长治市一路向西便是长子县,发鸠山在长子县西。因此汽车沿着大路一直向西急驶,如果不是长子县的”大长子“战略推动下的修路工程,汽车是不会有丝毫的停顿和转弯的。汽车九点半到达石哲镇,这里有申村水库,又叫精卫湖。镇上有长子猪头肉和长子炒饼这两个长子名吃。其中以明孩炒饼最火,因其味美,曾上过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过石哲镇再往西便是山间公路。过古兴等村,到房山村,村中有“灵湫庙”,是我们此行的起点。庙不大,正在修葺。庙前有浊漳河源头,有碑,同行者便纷纷倚碑弄影,更有好事者,掀开碑后一铁皮盖板,便有潺潺流水声传出,清脆悦耳,一股清爽凉意便扑面而来,一股清泉不知从那里流来,在此积有一水洼,泉水便先聚于此,溢而顺沟渠流出成溪水。这就是哺育上党人民的浊漳河源头。我用手取之一捧,饮之,清爽甘冽,无异味。又用剩下的水洗脸,顿觉肤滑如玉。登台入庙,石碑极多,供奉的尊神是一位女性,据传说出生在长治县东下郝村,长大后嫁到长子县房山村。“灵湫庙”内的古碑很多,其中有一记载: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县令王大定因旱祈雨有应,宋徽宗赵佶赐额“灵湫”。可见庙虽小,却是皇家赐封的。同样,在长治县东下郝村也建有一座“灵湫庙”相传,很久以前,长治县东下郝村一姓“晋”农户,家有一女 ,长大后嫁到长子县房头村,也就是房山村。晋姑娘嫁到房头村后,贤惠持家。但其公婆狠毒,每天要她用“铁扁担”、“尖底桶”到几十里外挑水。一天,晋姑娘挑水返回途中,遇到一个牵着马的白胡子老汉。老汉向晋姑娘求水饮马。晋姑娘说:“饮马可以,尖底桶怎能放下”。老汉笑着说:“你放下吧,不会倒的”。晋姑娘闻言放下,果然,尖底水桶稳稳站立地上。马喝了水后,老汉问明了挑水原因,随即就送给晋姑娘一条木棍马鞭,对她说:“你以后再不用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挑水了,把我的马鞭拿回家,插到水缸里,摇三圈水缸就会满。但千万不敢把马鞭拔出来,切记、切记。”说完,老者和马就都不见了。晋姑娘回到家中一试,果然灵验。婆婆见她数日不去挑水,而水缸却总是满的,一心想探个究竟。于是便打发儿媳回了娘家。随后婆婆到水缸跟前一看,只见水缸里插着一根木棍,便气不打一处来,就将木棍拔了出来,这下可坏了。只见大水从水缸里疯狂外冒,刹时就把房头村淹了。正在娘家的晋姑娘,闻听此事,便急忙赶回大水中的房头村。回家后,不顾一切坐到水缸上,水渐渐变小,并形成泉眼。晋姑娘也变成了石人,成了乡人敬奉的神仙。乡人念其救乡民于水火之功,为其在两地修庙。


        从房山村出来,继续向西便是发鸠山,其有三个主峰,各峰峭立,而又蜿蜒相连,起起伏伏雄伟壮观。今天恰逢阴天,薄雾缭绕,各山峰也如披上了一层薄纱,如害羞的少女一般。

我们本来计划要从浊漳河源头起,随溪流而下漫步,看群山碧绿掩映下的一弯清澈的水流,听水流潺潺随山势而下,西流东往,左拐右迴。甚至想到了溪水漫过河沟,我们提鞋赤脚在浅浅漳河源头的溪流里漫步戏水,十多公里水草连天,笑声一片。但是今年水却很少,只有小小的一汨清流,在肥美的草丛下静静地流着,偶而露出一方清澈,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波光粼粼。于是我们便援山而上,在浓密的山林中寻找一径小道,但夏日的山林正是生长的旺季,各种树木杂草偷偷地将一条条小道藏匿起来,不留一丝痕迹。我们在山中走走停停,带头的”老大””张哥”不停地探路、开路,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组成队伍在山中绵延一百多米长,笑声、呼喊声在山中随风飘荡,惊起山鸟无数。无路的山野行走起来是异常艰苦的,头顶的树枝,脚下的枯树干,最可怕的是那带刺的荆棘和突然出现的沟坡。一路走,一路的”小心脚下””小心头顶”的亲情呵护伴随始终。走到山中的驴友一下子便融成了一家,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大家的互帮互助让陡削的山道也不再艰险。方山峰是发鸠山的主峰,它甚至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还高出120米。远看其峰峦叠翠,怪石嶙峋,云涛雾海,景色奇特。峰顶有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这里修筑庙宇。主峰稍南有一定风台,走过这里,刚才还山风独劲,这里却无一丝一息的风,有同行者便拿打火机一试,火苗直直向上,不偏不倚,而稍一离此地,火苗便扑闪不定,甚至要被吹灭。再往南,有一排四层依岩筑室,有达摩室等,原为寺僧禅室,虽然山高坡陡,人迹罕至。但是洞室内却香灰沉积,可见是香火不断,洞外是红布累枝,从此可见该山之神密。沿洞室向上是一平地,有精卫庙和精卫塚,为后世重修,无稀奇之处。此时已下午两点,人们饥肠噜噜,腿脚蹒跚,于是便到发鸠山护林站午憩吃饭。席地而坐,酒精炉开水热饭,铺一垫,放之各式各样食品,男男女女围坐一起,我偿偿你的,你偿偿我的,一些很平常的食品一起吃就变得香了,大家说着笑着,讲着徒步的故事,说着徒步的感受,时间过得很快,下午三点开始下山踏上回程,但是,大家仍然游兴末尽,拍照的,留影的,几十人的队伍拉得很长。别了,发鸠山,在这一刻,我们与历史传说融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