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小时候老师这样说。
于是,农村的孩子,成长中永远伴随着离开,在他们所接触到的所有信仰里面,离开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小时候,父母离开;成长中,慢慢离开他们。离开,已经成为我们从小到大学甚至工作的一个方向与目标,无可否认,那都是爱。
最近看《闪亮的爸爸》,特别有感触。在那些偏远的农村山区,无数父母,为了让子女长辈过得更好,选择出去打拼。他们还不知道北上广深租房有多贵,公交有多难挤,甚至有很多人已经再说逃离这些一线城市。他们只是笃定的认为,大山外面的世界总是比现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按部就班日子要好,他们是无知而勇敢的。离开熟悉的环境,在茫茫人海中打拼,这种改变,你很难想象对于已为人父母,步入中年的他们有多难。为了挣更多的钱,为了在大城市里活下来,他们住简陋的房子,在家做最便宜的素菜,逢年过节也很少回来。
这种离开,让这些留守儿童们在心里过早的懂事,懂事到让人心疼。这是现实教会他们的,也是现实带给他们的伤疤。在应该只知道快乐的年龄里,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别人的情绪,然后加上一个普通而宏伟的目标--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再那么辛苦。这种信念根深蒂固,伴随他们一生。
努力的考学,努力的离开大山,努力的在纷繁复杂的大城市里扎根立足。这一努力便是二三十年甚至更久。每每想要放弃的时候,只要想到曾经那些,便不敢驻足。大学一毕业就回去,是丢人现眼;一事无成回去是惭愧内疚。这不是换一种思维就能想明白的问题,毕竟,20几年的信仰,就是那一个,好好的走出去,风风光光的回来,这才是从小就写好的剧本,现实版不允许你出半点差错。于是,我们也步入了父母的那个阶段,租便宜的房子,搭两个多小时的公交去上班,在繁忙的春运努力的抢一张站票,为的只是在家待几天吃个团圆饭,在饭桌上,在电话里,我们总是说,爸妈,再等几年,我一定会把你们接到大城市来,好好过日子。
这样的场景,像极了小时候,爸妈走的时候说,你在家乖乖等我回来,给你买新衣服和鞋子。
而也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选择回家乡,除了极少数创业外,大部分人都因为所学的专业用不上,也从事了一般人都能做的工作,在这样的时候,自己也开始同大多数人一样怀疑,读了那么多书,折腾了那么久是错的,然后带着不甘心和羞愧过着剩下的大半辈子。他们也没有错,只是不肯放过那个20几年为了离开而回来的自己。
于是,我们这两代人,以爱为名义,在短暂的人生中不断错过彼此。我们都没有错,只是爱太重,负重前行的路上,错过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