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沉浸于悲伤或忧愁中,头脑中萦绕的痛苦念头挥之不去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文献中被定义为“反刍思维”。反刍思维是对一种负面情绪本身及其可能的原因和后果的反复思考。这是一种比喻式命名,反刍是反刍类食草动物的一种习性,它们会把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再退回口中咀嚼,当沉浸在负面想象中无法自拔时,就像反刍动物一样把早已消化的念头不断拿出来反复考量。反刍思维和抑郁症存在密切关系,它是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
研究启示,当核心子系统与负责过去的内侧颞叶子系统交互过度,而与负责现在的背内侧前额叶子系统交互欠缺时,人们就会陷入反刍思维中。因此,人们要更多的思考当下,而不是过去,这样有助于减少反刍思维。有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是进行正念冥想,要求练习者关注当下,并且不进行批判。
活在当下,解决当下问题,即刻就行动才是缓解焦虑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