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都知道“竹林七贤”、陶渊明,知道中国的山水画。
其实,他们所包含的隐逸思想,都与“乐志论”息息相关。
“乐志论”是由东汉末年的思想家仲长统提出的观念。
仲长统和王充、王符并称“后汉三贤”,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性格狂傲,称自己为“狂生”。
仲长统曾先后在高干、曹操等人手下做事,不久便辞职而去,过起了隐居生活,年仅四十就英年早逝。
在思想方面,他针对当时的乱世,提出了自己的治世主张。
另一方面,他又有强烈的避世思想。
仲长统曾作《昌言》阐述自己的思想,可惜这本书早已逸失。
“乐志论”思想就源自这本书。
后来,人们把有关“乐志论”思想的文章独立成篇,就是今天的《乐志论》。
“乐志论”否定了功名价值,将儒家“诗书礼乐”与道家“自然逍遥”的生活态度相结合。
“乐志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文学、艺术、哲学、心理、生活方式等等,都可以看到“乐志论”的影子。
“乐志论”思想原文
《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记载:
统……又作《乐志论》曰:
凡游帝王之门者,欲以立身扬名耳。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论之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豚以奉之。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风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
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
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这一段的意思是:
奔走于帝王门下的人,不过是像求立身扬名而已。
然而虚名不长久,人生太短暂。还不如悠然自得,娱悦心志。
我理想的生活就是:
有良田,有大房子,背靠青山,眼前流水,沟渠环绕。
竹林花木长满了庭院,前有禾场菜圃,后有果树成林。
有舟车代步,可免跋涉之苦;有仆役劳作,可解身体之疲。父母享用珍馐美味,妻儿也不必辛苦劳作。
好友相聚时摆上美酒佳肴共同享乐;良辰吉日时烹煮羊羔乳猪。
平时漫步在田埂园圃,游戏于平原林野。在清清的流水中沐浴,迎习习的凉风舒怀,钓游鱼,猎飞雁。
在雩台下沐春风,在高堂之上咏诗而归。
安静在卧房中,思考老子的玄理,吐纳天地精气,追寻至人境界。
和几位通达之士论道讲学,俯察天地运行,品评古今人物。弹奏《南风》雅曲,拨响清商妙音。
超然逍遥于人世,傲然俯视天地。不受现世的责难,以求得生命长久。
这样,就可以凌驾云霄、超脱宇宙!何必去向往踏入帝王之门呢!
在书画方面,历朝历代都有人以“乐志论”为题材写书法、作画。
其中,有唐代褚遂良的《乐志论》:
传为南宋刘松年的《乐志论图》:
元代赵孟頫的 《乐志论》
明代王宠的《乐志论》:
明代文徴明的行书《乐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