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这句话很简单:父母爱护子女的时候,子女做到孝顺父母不难。但是父母对我们发火,甚至讨厌子女的时候,子女还能孝顺,就完满了。
亲爱我,孝何难,容易理解,别人对你好,你也对别人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德报德。亲憎我,孝方贤,这个就难了,别人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对他好,就算是父母骂了我,我不还嘴就算不错了吧。这是谈到了人德行修养的更高层次,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以直抱怨,但是两个思想有共同之处。
谈到“亲憎我”,古人喜欢用后母的例子。舜是后母和弟弟要害他,孔子弟子闵子骞也是后母虐待他,王祥卧冰也是后母对他不好。舜的父母和继弟三番五次要害舜,舜还是恭敬的侍奉父母,友爱的对待弟弟。闵子骞的母亲给自己两个儿子做暖暖的冬装,却给闵子骞的衣服里缝上芦花,看着也很厚实,但是完全不保暖。闵子骞自己没说,但是给父亲赶车的时候冻的握不住缰绳,被亲生父亲发现,要休掉后妻,他跪下来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后来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因为亲生父母对于子女绝大部分总是爱护的,平常打啊,骂啊,也都是爱,除了舜的父亲糊里糊涂的也要害舜。天下不爱子女的父母少之又少,天下嫌弃父母的子女却不少。
后母和继子又没有感情,为何也要孝。这里其实谈到了一个孝的境界问题,上一段说“德有伤,贻亲羞”。说子女德行修养好是孝,那么德行修养一直上去,“终于立身”,怎么才算是“立身”成就了,《大学》中说:“止于至善”。这个“至善”就是“仁”的境界。到了仁境界,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论语-里仁》中,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说存心在仁上的人,他对于人是没有什么厌恶的,或者说他心中已经没有恶念,两者皆通。我们说感情是要培养的,要求一个继子对于后母产生如亲母那样的感情是很难的,但是因为“孝”道,心中有仁的心,就不会有怨恨,憎恶之心。这个“孝”心和"仁心“就同一了,这才是圆满的孝道。
所以舜因为”孝道"的圆满而能够继承尧来做天子。推对父母兄弟之心于天下而已。闵子骞因为孝而被孔子列入德行科十贤,和颜回并列。按照孟子的说法,颜回是和尧舜禹同级别的圣人,那看起来闵子骞和舜也差不多吧,易地而处,他们都有尧舜的成就。
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人对你好,你对他好,这个是人之常情,你对别人好,期望别人对你也好为回报,这是一般人行善的心理。你对别人好,不期望别人对你有所回报,这就开始脱离功利的心理,是趋向”仁“的境界。别人打你骂你,憎你害你,你心中对他仍无恶念,处处希望帮到他们,这个是“仁”的高级境界,这就离圣贤境界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