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开始尝试每天至少两千字的“坚持写作法”,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到这么多的字数,才算当天的任务完成。我认为凭借这样,就可以锻炼出高超的写作能力。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写的文章字数也几乎达到了上百万字,但是当我向各大报纸,期刊投稿的时候,依旧是石沉大海。我拿着自己一年后的文章与一年前的文章相比,感觉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进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不是每天都在坚持写吗?为什么我还是在原地踏步走呢?
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长久以来,我们都把坚持和成功这两个词语之间划上了等号。然而,这个公式只说对了一半。
“你如果坚持每天模仿别人结巴,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你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结巴,反而不会正常说话了。”这是我在文叨叨训练营第三课学习到的内容。
这,就是症结所在。盲目的坚持只不过是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罢了,正如食人花在美丽的姿态后暗藏杀机一般,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陷阱。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神化了坚持这件事情,认为只要自己坚持努力下去,事情就会进展顺利,成功也就唾手可得。然而正如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一样,错误重复千遍也就不会正确了。梨树结不出苹果,低头找不到太阳。如果一开始写作的方法就是错误的,又怎么能够期待错误的能够换来正确的结果呢?
那么,我是怎么掉进这个以“坚持”为名的陷阱的?
第一,懒惰。这个懒惰并不是指行动上的懒惰,而指的是具体行为上的懒惰。成功其实是一件复杂与精密的事情,它往往需要做许多更加细致的操作,而我们往往喜欢简单又能够有效的方法。我虽然坚持了每天写两千字,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我的方法却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只是简单地记录下自己现在这个时候的想法而已,觉得这样就够了,而懒得去仔细地谋篇布局,确定主题,调整结构等。因此,写出来的其实就是一篇篇杂乱无章的流水账,让读者感觉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
第二,自以为是。在自己写文章投稿的过程中,也曾经收到过一些编辑对文章的意见,自己也去网上看了很多关于写文章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建议看归看,过了却又抛之脑后了。因为自己总觉得别人说的虽然有道理,但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想法没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走了样,变成了别人说的都是只适合别人的方法,我自己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因此虽然看到了,但却从来没有去用别人的方法尝试过,以前自己怎么写,以后还是那样写。
第三,是认知的误区。在以前的认知中,盲目地认为“做”大于“学”,以为想要干好一件事情,那么马上撸起袖子做下去就好了,只有做才能够积累经验,找到方法,花时间去搞理论学习完全是瞎耽误工夫。然而,正如之前提到的,如果自己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事情,最后只能够得到不尽人意的结果。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么从这个以坚持之名的陷阱里爬出来呢?
第一,更改我们的认知模式。我们要意识到,成功不是只有坚持这样单一的因素,它是由多个因素巧妙地搭配后所呈现出的结果。就像一棵大树,它不光要把自己的根系深深扎入土壤吸收水分,也要让自己的枝叶尽量舒展以迎接阳光。我们以坚持打好人生的地桩的同时,也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去寻求正确的方法。
第二,寻求他人的帮助。一是可以请教专业人士,凭借他们浸淫行业内多年的知识,得到专业的意见和前沿的信息;二是请教我们的父母长辈,因为他们的经历多,沉淀了许多人生的经验,可以成为我们的参照;三是请教我们的朋友和同事,他们是能够对我们进行日常观察的人,能够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发现我们的变化。
第三,培养“计划——实践——思考——总结”的新行动结构。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比较详尽的构想,然后在实践里边做边思考,及时发现自己在做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找到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用正确的姿势走向崭新的奋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