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面的这篇课堂实录,是我本周干的最大的一个活儿,足以代表我本周的研修成果,故录之,权当本周的研修总结。
今晨无电,可以不用多媒体上晨诵。
对于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始终心怀警惕。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上课使用多媒体成了惯例,学习诗歌,更是不可或缺。或配以唯美的图片,美得梦幻迷离;或配以背景音乐,读的时候,和着音乐的旋律,听起来好像美妙非凡;甚或配以名家朗诵MV,宛若视听盛宴,夺人眼目……
可是,在我的心里,对课堂之上使用多媒体,更准确地说是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这一点,总是拒斥的。
当孩子们在漫漫长夜,独自面对一首诗歌时,展现在他眼前的,不是声光电,而是文字,是一个个古老悠久的文字。
唯美的图片虽好,却将诗歌的想象固化了。文字本身呈现的无数画面,被选择成了确定的一幅,无限可能性,变成了唯一确定性。
配乐很美,尤其是与文字本身契合的配乐,更美。但是,当耳朵关注外在配乐时,对自身发出的声音的关注,往往会降低,而诗歌,用文字写出的诗歌,最重要的,应该是从我们的嘴中读出,让我们的耳朵听到,让我们的心感知到。在学诗的年纪,在最美的青春,孩子们饱含情感的青涩的嗓音,是最美的天籁,孩子们用耳朵去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孩子们必修的功课。当然,配乐不是不可以,但我觉得,配乐朗诵,应该放在最后。当对诗歌本身的学习暂告一段之时,我们再配以音乐,才可能会有某种完美呈现。
至于名家朗诵或者名家朗诵MV,不是不可以使用,但使用要慎重。我始终觉得,课堂之上,生命的现场感是至关重要的。老师的嗓音可能不完美,老师的朗诵可能不标准,但是,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声音被我们的学生听到,我们通过我们的声音对文本的诠释被孩子们直接感知到,这,应该是最重要的。我们,毕竟是老师,是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读,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传递,传递某种对人生的感悟,传递某种对生命的理解,我们的读书声,意义重大。
所以,我始终觉得,学习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去面对诗歌本身,面对那一行行满载着文化密码的文字,是我们用自己的声音去诠释对它的理解,是让我们的耳朵,仔细倾听我们自己的声音,让我们所有的注意,都集中到我们自己的声音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地理解一首诗,让这首诗重新活起来。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只是我自己的一些领会,可能会有偏颇,一家之言罢了。
下面,便是今晨我上的《相信未来》的课堂实录,整理下来,再次梳理自己的思路,以期下次遇到,会有更深的领会。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一首诗,聊一首诗,这首诗叫做《相信未来》。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声光电,习惯于各种配乐,习惯于各种配图,所以有时候,我们恰恰忘记了,我们,我们自己,才是真正自由地挺立在这方天地。我们忘记了,最美妙的声音,一定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忘记了,我们平时阅读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不是图片,并不是音乐,而是那一个一个的文字。所以,当没有声光电的时候,我们带上自己,只带上自己,去读一首诗,去聊一首诗的时候,原来,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读诗的方式,可能是另外的一种美好。
我们一起来读《相信未来》,我大声地读,你小声地读,读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有一种调子,并不是那个样子,而是在读的过程中,细细体味文字背后的情感,让文字重新活起来。
师生共读《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地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师的声音中,含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可能有些夸张,有些修饰,但其中,确是真情。孩子们的声音,开始时,有些怯怯的,可是慢慢地,孩子们放开了,师生的声音相应和,有一种美好,在流动。
师:当我们初次与这首诗相遇,初次用我们的声音演绎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孩子们静静地不说话,可能因为教师初次在这间教室上课,教师跟孩子们是陌生的,孩子们有些不太适应,但是孩子们的眼睛里,带着思索。
为了缓和跟孩子们之间的这种小尴尬,教师尝试着引导孩子们第二次读诗。
师:孩子们,你们可能觉得自己内心的小想法还不太成熟,没关系,我们一起再次大声地读这首诗。我们知道,每一首诗,都是在心灵勃发的瞬间完成的。就在那一瞬间,诗人被什么东西击中了,有什么东西,一定要去抒发,一定要去表达。再读的时候,大声读出来的时候,去找一找那种被击中的感觉。
师生大声齐读《相信未来》。
第二次大声读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中有了一丝润泽,第一次读的过程中的生疏几乎不存在了。
师:有什么打动你的地方吗?或者说,最触动你心灵的那一点,你能站起来尝试着说一说吗?
一个女孩子略显羞怯地站了起来:作者对未来非常地期盼,非常地向往。
教师追问: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诗歌中的前三段……
师:前三节。
生仍旧固执地说:前面的三大段……
师:前三节。诗歌中,我们不说段,我们说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生:前三节,用了比较多的负面的说法,但是每一节的最后一句,写下的都是“相信未来”,可以表现出作者对未来的相信,对未来的渴望。
师:姑娘,你说前三节,对吧。
姑娘点点头。
师:我们看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这里说是负面,好像不太合适吧?
姑娘的眼神中,有着赞同。
师:那我们来看前两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这时候,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一名女生举起了手,她站起来说:无米下锅。
师:是的,生活贫困。那这种贫困,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贫困吗?
弱弱的声音响起:可能不是。
师:当我这样追问你的时候,你说可能不是,那可能是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写了他在物质上的贫困,他的内心,可能也有一种贫困。
另外一个孩子瞬间站了起来,说:我觉得,诗人写出的是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未必是贫困的,因为他还在相信未来。诗人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状态。
师:这位姑娘说诗人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状态,外在可能真的很贫困,但外在也有可能未必那么贫困,但是内心,内心到底是怎样的状态?
孩子们有些犹疑,陷入了沉思。
一个声音悄悄响起:诗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干什么。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描摹一下这种心理状态的话,哪个词比较合适呢?
一个小小的声音,带着试探:可能是迷茫。
师:迷茫,是的,是迷茫。此时,诗人心中,更多的是一种迷茫,我们看诗歌本身,诗人不断地在重复诉说着什么?
孩子们一起回答:相信未来。
孩子们的声音听起来不是那么坚定,其中有试探,有思索,有犹疑……
师:是的,是“相信未来”。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当我们不断地跟自己说“加油”“加油”“加油”“一定可以”“明天一定是美好的”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状态?
一位姑娘站了起来,说:我觉得我有跟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其他同学说这两节写的是作者自身的情感,我觉得,这两节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远不止这些。食指所写这首诗歌,流传了出去,作者不仅仅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感,还要呼吁更多人,哪怕经历着一系列的贫困啊、不好的事情啊,仍旧要坚定地相信未来。所以,这既是作者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又是对他人的呼吁。
师:请坐。所以说,正如我们刚才所说,诗歌首先所表现的,是一种心灵的困顿状态,正是这种困顿状态,让作者说不只是我要相信未来,你们也要相信未来。但是,这种相信,在诗歌前几节刚被写下的时候,就是那种坚定的相信吗,他真的有那么坚定吗?
孩子们静默了,在思考,在权衡,在默读诗歌。慢慢地,孩子们目光变得坚定,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师:不是的,真的不是的。作者在不断地往后书写的过程中,才慢慢地坚定了这种相信,不断地去回应自己内心的这种渴望。作者,变得越来越相信。所以,将这种内心的困顿,将这种对未来有点儿犹疑的相信,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声音,读出来。
师生共读诗歌的前两节。这次的读,已经有了些韵味,孩子们的情感,慢慢浸入到了文字之中,通过声音传达了出来。
师:面对这种困顿,心灵的困顿,诗歌第一节讲铺平什么样子的灰烬?
生:失望的灰烬。
师:失望的灰烬,那这灰烬,就是实际存在的燃烧之后剩下的残余物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或者说,可能是什么?
教师步步紧逼,不断地追问。
生:我想可能就是作者的那些失败的事情。
师:是的,可能就是那些失败,所有的那些失败。这些,都是灰烬。当面对所有的这些失败,痛苦,眼泪,内心的挣扎,所有的这些,当作者面对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
生:相信未来。
师:对,是的,相信未来。那诗人用什么写下“相信未来”?
孩子们一起回答:美丽的雪花,凝霜的枯藤。
师:为什么用雪花?为什么?
生:因为雪花,一般都象征着纯洁美好。
另外一个孩子的眼中,有光。
师: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不光是纯洁美好,还有洁白无瑕,所以我想,作者之所以要坚定地相信未来,是因为未来是一种清澈的东西,未来没有被那些失败、痛苦所污染。
师:所以,与其说我们要活在当下,不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未来之中,活在对未来的期许之中,活在与更美好的自己相遇的期望之中。所以,要用美丽的雪花,用最纯洁的东西来写下“相信未来”。所以,当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鲜花,我的鲜花,与我驯养的那朵玫瑰,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怎样?
生: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师:枯藤,如果让你描摹一下枯藤的话,你怎样描摹?
孩子们七嘴八舌:干枯的,虬曲的,坚硬的……
一个孩子自己站了起来,其余孩子的声音隐去。
生:凝霜的枯藤既有雪的洁白,又有了一种坚硬,代表着作者更加相信未来了。
师:是的,到了此时,诗人更相信,更相信未来了。所以,这时候,诗人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那排浪,可能象征着什么?
孩子们沉默了,思维好像处于一种卡壳的状态,有些迷茫。
师:我们说,人生有无数的……一个与浪有关的词,它是怎么说的?
生:大风大浪。
师:是的,大风大浪,人生有无数的大风大浪,但我要用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面对这些大风大浪,面对这些波澜壮阔的时候,我是怎样的状态?两个动词,一个是什么?
生:指。
师:另一个呢?
生:掌。
师:什么叫“掌”?
生:托起,托住。
教师不断追问,孩子们快速应答,课堂之上,诗意中,有着一点点紧张。
师:我要将所有的这些都不放在心上,我要将所有的这些都放在心里。不放在心上,是因为相信未来,总会过去;放在心里,是因为相信未来,胸中能容万物。无论怎样,无论外界怎样,我都要用那支摇曳着曙光的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生:相信未来。
孩子们的声音有些小,正处于思中的孩子,用最随意的音量,说出了“相信未来”这四个字。
师:写下了什么——
教师再次重复,声音提高了八度。
生:相信未来。
孩子们的声音整齐而有力量。
师:是的,就是这个样子。外面的世界可能是黑暗的,我自己可能正处于泥沼之中,但是,我仍旧选择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所以,前三节,都是相信未来,但是这种相信,是在不断地递增的,这种坚定性,是不断地增强的。“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教师和孩子们,再次在教室里齐诵前三节,声音中,有感情,有思考。诗歌,慢慢地被孩子们内化,吸收。
师:如果说,这首诗至目前为止,始终是立足当下的环境去相信未来,不断地给自己鼓劲,不断地告诫自己,要相信未来,那,诗人到底是相信未来的什么呢?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师生读起了诗歌的第四五六节。因了前面铺垫足够,孩子们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孩子们的声音润泽又有光彩。
师:我相信未来的什么?未来的什么让我相信?
生:未来人们的眼睛。
师:为什么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生:因为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因为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师:这样的睫毛,这样的瞳孔,可以用来做什么?
生:观察。
师:可以观察到什么?
生: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师:面对这些,观察到的这些,未来的人们,会给予我们怎样的反馈?
生: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师:这些,都是诗人相信的未来的人们所给予的。诗人相信,或者说乐于相信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这我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还相信并拥抱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呢?
孩子们陷入沉思,久久不语。
师:我们相信未来的人们,说今天的我们好棒,说我们的功业多么地盛大,这是我坚信的,但是,我们还相信这些好像是负面的东西,为什么?
教师加重语气,再次重复了问题,几个孩子若有所得。
生:我觉得诗人坚定地相信着未来。也就是说,无论未来的人们给予今天的我们任何的评价,诗人永远都相信着未来,永远都是朝前的。
另外一个孩子站了起来,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诗人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的人对今天我们所做的事,有些会觉得感动,有些会同情,有些会嘲讽,但是诗人不去管这些,诗人始终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值得的,因为诗人相信未来。
师:也就是说,诗人会觉得,不管未来之人如何评价我,诗人所希望的,就是未来之人的评价是热情的,是客观的,是公正的。只要有这点,无论未来的人怎样评论,都可以。因为我,立此天地,那未来的人的所有评价,我都欣然接受。只要那评价是——
生:热情,客观,公正。
师:只有此时,作者才真正地坚定地相信未来。只有走过了上面所有的诗行,只有走过了上面诗行里所有的心路,此时,诗人再说相信未来,这相信,才有分量,这相信,也才足够坚定。那我们只是在意念中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的人们,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那还需要什么?
生:行动。
师:“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师生齐读诗歌的最后一节,孩子们的目光里有坚定,孩子们读出了坚定。
师:是啊,我们要相信努力,相信年轻,相信我们。我想问,需要相信未来的,只是个体的我们吗?
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思索,这首诗,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晕染开来。
师:相信未来,我们海螺教室相信吗?我们大唐双语相信吗?我们立足的这片土地相信吗?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相信吗?这个世界,相信吗?
教师的声音压得有些低,孩子们的表情有些凝重,很多孩子在叩问自己的内心。
师:带着我们所有的感动,所有的感悟,我们一起,再次读这首《相信未来》。
教室里,诗句涌动。
铃声响起,这次晨诵之旅,告一段落。
反思:
《相信未来》这首诗,我是有感觉的,这首诗曾陪我渡过漫长的黑夜。这是优势,某种程度上也是劣势。正如小评课时,刘老师所说,你上的就不是《相信未来》,而是你自己。因为对这首诗有感情,所以上的时候,各种小情绪不断涌现,加之我自己对本次晨诵的结构把握得不是很到位,所以整个的授课过程,稍显凌乱。
但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这种凌乱,整个课堂才显得真实,真实的教师,真实的学生。因了教师的真情,孩子们也更好地体会到了这首《相信未来》的真情。
路漫漫,我们都在路上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