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上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布施是真正的双赢,即施者和受者都能从中受益。
布施是因,财富是果。舍得舍得,舍是因, 得是果。
古人云:量大福大造化大,厚德方能载物,这就是一个人之所以富有的秘诀。
美国著名广告家P.T.巴纳姆认为,有一种“盈利性慈善”的规律, 即施与必将获得回报。当然,他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著名的BBDO广告公司的创立者之一布鲁斯·巴顿在一九二七年写道:“如果一个人一直为他人的利益服务,甚至这种善行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下意识,那么宇宙中所有的善的力量都会汇集到他的身后,成就他的事业。”
他成为一名畅销书作者、商界精英、无数项目的捐助者,当然,非常富裕。
春秋范蠡,三聚财三散财
范蠡,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与文种共同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心戮力,终于灭吴, 被尊为上将军。
相传,越国胜利后,范蠡隐退至陶,因为经商有道,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广为世人所知,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大富之人以他为榜样。
春秋末期的白圭是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范蠡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名言即为他首创。世间人多是费尽心机积累财富,唯恐失掉分毫。
殊不知,纵然心劳身苦到极处,也未必能保持住。
经典上记载,世间财为“五家共有”,一是水,二是火,三是官家,四是盗贼,五是败家子,防都没法防。
而事实上,“万般将不去, 唯有业随身”。
范蠡发大财之后,散尽家财去救济贫苦的人。财散之后,再从小生意重新做起,结果几年后又发大财。
散财帮助别人,种了善因,再加上利息,当然会越积越多。
他能布施,能放下对财物的执着、贪恋,做到了“无”,结果,反而获得了更大的“有”。
不仅财富滚滚而来,而且他高尚的情操受世人敬仰,每一个供奉和赞美都给他输人了巨大的能量, 更增长了他的福报。这是真正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
中华儒商鼻祖--尊师重道的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善于言辞,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政治、外交才能卓越。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把学和行结合得很好。司马迁作《史记》,子贡的传记在孔门弟子中是篇幅最长的。
子贡在理财经商方面有着卓越的天赋,能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并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端木遗风”就是指子贡为代表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在现代工商业社会,“儒商”一词,更是美称。
司马迁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传遍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子贡“其功甚伟”。
“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即子思)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候,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者,自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社会地位十分显赫,而且他善于言语,每到一处,每每宣讲夫子之道,充分体现了子贡的尊师重道。
每当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是为大智大勇。
《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于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然后得免”。
子贡供养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去世后,子贡以侍父之礼庐墓六年,为孔子弟子中守丧最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