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半撇私塾新媒体创意写作项目里程碑作品一。
“我母胎单身24年啊”
“那你有去相过亲吗”
“我都相过三次了”
“哇~相亲好玩吗?”
“无聊死了……”
某天与同事谈论到公司所剩无几的单身妹纸,引发了以上对话。妹子的一句“无聊死了”让我脑补出了几个满脸油光小腹微凸与姑娘聊着房子、车子、票子的中年男子形象。
也不知道是些什么原因,让不曾经历过相亲的我总会有这样预设的想象,提到相亲这个话题,总会觉得是一些被家长逼婚的男女最后妥协的结果。到了适婚年龄,迫于家庭和社会压力,大家带着手里的筹码和各自的“标价”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与“被选择”。
也正是这样一种对于相亲的普遍认知,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对它的抵触和排斥,各自带着目的相遇、相处。让它在最初就失掉了一些纯粹的美好而多了一分功利。
诚然,并不是所有相亲都是急于挑选出一个满足条件的还不错人选
其实,他也是在为一些没有交集的人们制造相遇的机会。
就像这个同事小姑娘,虽然会抱怨道无聊,却还是会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下一次的他,是否会爱她的一头长发;下一次的他,会不会像她一样酷爱书法;下一次的他,是否也喜欢在读书时泡上一壶浓茶……
她说,她也期待着那个他的出现,所以,她需要更多的遇见,即使,还会有更多的无趣。
对于相亲这件事,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价值,当你看到的是物质条件、经济基础,那你或许也正被作为一个“物品”被估值审视着,当他在意他的个性,他的独特魅力,或许你也被视作一个独具魅力的个体而得到尊重。
前些天看到中山公园、人民公园相亲角的征婚信息,无房无车不考虑,京籍不考虑京户,三环内瞧不上城六区……各自筹码被明确物质化,外地人向往帝都户口,屈尊降低标准,即使是轻度残疾也不在意,京户忌惮外地人的动机不纯另有所图,相亲已经被催生为稳固阶级、交换资源的一种途径
看到父母们将“别人家的孩子”明码标价、划分等级,区分出高配、低配,殊不知在此之前也给自家儿女估值标价了呢。以估值作为交换基础,又何来尊重之说,既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
悲矣……